第五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人本主義的學習與教學觀深刻地影響了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是與程序教學運動、學科結構運動齊名的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自主性、整體性和獨特性,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在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以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
1、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根據學習對學習者的個人意義,人本主義學習將學習分為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兩大類。人本主義倡導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有意義學習關注的是學習內容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所謂有意義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一)有意義學習的四個要素
第一,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參與的過程,包括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第二,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學習是滲透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以及個人等發生變化;
第四,學習的結果由學習者自我評價,即他們知道自己想學到什么和自己學到了什么。
(二)有意義學習的四個主要特征
第一,全神貫注:整個人的認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第二,自動自發:學習者由于內在的愿望主動去探索、發現和了解事件的意義;
第三,全面發展:學習者的行為、態度、人格等獲得全面發展;
第四,自我評估:學習者A已評估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目標是否完成等。因此,學習能對學習者產生意義.并能納入學習者的經驗系統之中
二、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學生中心的教學觀從人本主義的學習觀出發,認為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知識,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并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教學的結果,如果不是毫無意義的,那就可能是有害的。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這是行為主義者所強調的),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認知主義者所重視的).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主張廢除“教師”這一角色,代之以“學習的促進者”。
此外,該教學觀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識、課程計劃、視聽輔導材料、演示和講解、豐富的書籍等,而在予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促進者與學習者的人際關系之中。
促進學習的心理氣氛因素有:(1)真實或真誠:學習的促進者表現真我,沒有任何矯飾、虛偽和防御:(2)尊重、關注和接納:學習的促進者尊霞學習者的情感和意見,關心學習者的方方面面,接納作為一個個體的學習者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表現:(3)移情性理解:學習的促進者能了解學習者的內在反應,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下進行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或者說伙伴、朋友,學生才是學習的關鍵。
備考輔導:
考前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