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他這句話的意思是社會比個人更重要,所以應從社會需要出發。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選C。
2.【答案】C。解析:人工呼吸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直接口對口呼吸法和口對鼻呼吸法。直接口對口呼吸法是現場搶救中最簡單、最合適的方法。
3.【答案】B。解析:定量評價是采用數學的方法,收集和處理數據資料,對評價對象做出定量結果的價值判斷,如運用教育測量與統計的方法,模糊數學的方法等,對評價對象的特性用數值進行描述和判斷。
4.【答案】A。解析:“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在心理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感覺的適應。適應現象指的是在同一刺激持續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產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現象。
5.【答案】C。解析:小學德育工作的重點是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實踐。
6.【答案】A。解析: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為了學生的一切。所以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是提高成績教學水平等。
7.【答案】B。解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相觀而善”體現的是合作學習,討論是合作學習的方式之一,與其他選項相比討論法更恰當,應選B。
8.【答案】C。解析:調查法是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研究對象的有關資料,對取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事物本質和規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調查法有利于大規模、快速搜集資料。
9.【答案】A。解析:心境有兩個特點,彌散性和長期性。因為自己積極的心態,所以看到周圍的事情或人,也都會覺得積極。這種朝向周圍一切事物的態度體驗就是彌散性。所以選A。
10.【答案】B。解析: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是:(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3)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11.【答案】A。解析:處于他律道德階段的兒童是以服從權威為主要特點的。此階段,兒童思維正在由前運算思維向具體運算思維過渡,以表象思維為主,思維具有刻板性,作判斷時只能運用一個標準或尺度,反應在道德判斷上的主要表現是單純以數量判斷錯誤的大小。
12.【答案】B。解析:教師在關注情境階段會把焦點投向學生成績的提高上。
13.【答案】A。解析: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的發展。
14.【答案】D。解析:赫爾巴特認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倫理學和心理學。
15.【答案】C。解析: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的一種管理方法。
16.【答案】B。解析:意志的果斷性是指面對復雜多變的情境,能夠迅速而有效地采取決定,并實現作出的決定。
17.【答案】B。解析: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和教材獲得知識的方法是讀書指導法。
18.【答案】B。解析:“學不躐等”意思是學習不能超越次序,應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施”的意思是不超過學的人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的意思是教師雜亂施教,學生不按順序學習,會使學生頭腦混亂不知所措。所以我們應該按照學科知識的順序,學生學習的順序進行教學。所以選B。
19.【答案】D。解析:帶著問題閱讀體現的是元認知策略中的監控策略。
20.【答案】A。解析:班集體是在教育目的規范下的、由具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堅強的領導核心及良好紀律和輿論的班級學生所組成的活動共同體。單純說班集體就是班群體.縮小了班集體的內涵,故說法錯誤。
二、簡答題
21.【參考答案】
(1)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組成的共同活動。
(2)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堅強的領導核心。
(3)嚴格的組織紀律和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22.【參考答案】
我國小學教學過程中主要包括如下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2)直觀性原則。
(3)啟發性原則。
(4)鞏固性原則。
(5)循序漸進原則。
(6)因材施教原則。
(7)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8)量力性原則。
23.【參考答案】
(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質化”了的心智活動方式或操作活動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動結構(動作構成要素、動作執行次序、動作執行要求),從而使主體知道該做哪些動作和如何去完成這些動作,明確活動的方向。
(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據智力技能的實踐模式,把學生在頭腦巾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實施。
(3)原型內化。所謂原型內化,是指心智活動的實踐模式(實踐方式)向頭腦內部轉化,由物質的、外顯的、展開的形式變成觀念的、內在的簡縮形式的過程。原型內化階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級階段。
三、材料分析題
24.【參考答案】
(1)王老師組織班會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①開班會之前與班級干部充分溝通與協調。王老師在開班會之前,先找班干部談話,通過談話統一了思想認識,這為班會順利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因此,在班會實施過程中,班委會成員能夠積極發言,起到了帶頭示范作用。
②根據班級內出現的事實問題能夠恰當地確立班會主題。本次班會的召開是因為班級成員缺乏責任心和勞動奉獻意識,班會主題確定為“讓一切勞動都爆起火花”,這與客觀事實聯系緊密,能夠起到良好效果。
③班主任在組織班會過程中,氣氛熱烈,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班主任通過張貼班訓,塑造良好班級育人氛圍,通過班委成員的發言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力度,有助于全體成員都受到教育。
(2)班主任管理班級,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①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體核心。
③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④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⑤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25.【參考答案】
(1)陳老師展現了自己的教學機智,突破預定計劃,“創造性地教學”,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因勢利導,尊重了學生的興趣、情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楊老師的教學方式體現了傳統的“教師中心”的理念,把知識、學科放在中心地位,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2)面對這種情況,我會這么處理:
一要迅速而正確地作出判斷,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抓住學生被“蝴蝶”深深吸引這一現象,以此作為教學活的材料。
二要時刻謹記新課改所提倡的“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需要。遇到偶然事件,應當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因勢利導.把事件轉變成培養學生觀察力的活教材,引導學生看、聽、說、寫;指導他們學會正確、全面、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總之.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課程既要有所預設性,也要重視課程的生成性,更多地關注學生而非學科,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設計題
26.【參考答案】
(1)《丑小鴨》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只丑小鴨自從生下來就被人看不起,被迫離家出走,最后竟意外地發現自己不是丑小鴨.而是一只美麗的白天鵝的故事。刻畫了一個面對艱難曲折的歷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會本課出現的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想象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能夠鍛煉自身的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從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對丑小鴨的遭遇產生同情心的同時,要正確認識自己。
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理解課文內容,學會生字詞,理解重點同語和句子。
②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
③了解丑小鴨命運的戲劇性變化,從它的成長過程中,領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撓.追求美好理想。
(3)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動愛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現欲強,對直觀形象的圖畫比較感興趣,生動活潑、形象新穎、色彩鮮艷的刺激物最容易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但他們雖然聰明活潑,卻缺乏認真思考的習慣,讀起書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觀性.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為切入點,在讀中感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在趣味性的學習中.實現自身的情感與課文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
27.【參考答案】
(1)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分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語言準確描述周圍事物的方位。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和小組交流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并逐步提高觀察能力與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會辨認方向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逐步形成服務他人、幫助他人的社會道德情感。
(2)導入環節設計:
教師放映幻燈片:小明在和媽媽逛商場時不小心和媽媽走散了。小明很擔心,他在距離媽媽兩個通道的位置上。
師:同學們,你能幫助小明找到媽媽嗎?
(設計意圖:情境導入。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導人本課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快速融入教學中來。)
(3)課堂問題設計:
①教師統一口令,請同學指明方向。
(設計意圖:通過請同學自己指明方向,在頭腦中進一步明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確立四個方位概念。)
②請你說一說你和周圍同學的位置關系。
(設計意圖:鞏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概念,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由于學生在描述自己與周圍同學關系時會有不同說法,引出參照物這一概念。)
③現在誰能告訴小明應該怎樣走才能找到媽媽?
(設計意圖:從實際問題出發,使學生將學習到的方位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增強學生交流合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8.【參考答案】
(1)《理發師》是一首熱情、歡快、幽默的澳大利亞民歌。歌曲為一段體非整性結構,采用了魚咬尾的創作手法。旋律采用上行級進、樂句模進,八度大跳、同音反復等發展手法,并將三次模擬理發的“咔嚓”“沙沙”聲與有規律的節奏相配合.生動地描繪了理發師認真、快速、愉快地忙碌著的形象,反映了勞動時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歌曲為C大調,2/4,節奏簡單、歌詞朗朗上口。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理發師》。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編創小歌謠、動作和表演,學生能增強自己的參與意識、創造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能理解勞動給自身帶來的愉快。
(3)導人環節
①做游戲——“猜猜看”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學生回答)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老師這里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小盒子:我請一位同學上臺來:在魔術盒里抽出一張紙條,然后你要把紙條上寫的內容用動作表演出來:讓其他同學猜猜看你做的動作是什么,好不好?(刷牙、掃地、洗衣服、擦桌子……)
②律動
a.教師提問:我們的小手還會做哪些事情?
b.伴隨著鋼琴曲.請大家一起跟著琴聲的變化來展示靈巧、萬能的小手。
c.教師總結,我們可以用靈巧的雙手做很多事情。(播放《理發師》音樂伴奏)教師跟隨音樂做理發師的動作,學生猜一猜,并進行模仿。揭示課題:《理發師》(多媒體出示歌譜)
(設計意圖: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作為導入過程的游戲,其作用是揭示課題,吸引兒童注意力,激發兒童的興趣和積極性。其次,一些難懂的知識,往往可以借助課前的簡單游戲提前鋪墊。如:音樂中的音高、部分節奏,強弱的對比、音的長短等。)
試題沖刺>>11.5教師資格證考試各科全真模擬試卷最后沖刺 各科考點訓練題
考試,沒一點把握?跟著老師,用7天時間,輕松把握考試重點,一次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