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網校整理了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綜合素質的知識考點,幫助廣大考生了解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及出題方向。2017下半年教師資格一次通關攻略,立即查看>>
第四章 教師的寫作能力知識架構(考綱呈現/命題預測/知識架構)
第一節 寫作基本知識
(講師講堂>>免費試聽)
一、寫作概述
(一)寫作的概念
寫作是一種復雜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過程。從現代信息論、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寫作是一個收集、加工、輸出信息的整體系統。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過程,寫作活動是有階段性的。大致可分為采集——構思——表述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和環節都有自身的特點、規律和要求。如果人們的寫作活動符合這些規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筆生花”,寫出文質兼備的好文章、好作品。
(一)主題
1.主題的含義
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來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觀點就是主題。
2.主題的作用

3.主題的要求★
(1)集中。集中是說一篇文章不論長短,只能有一個主題,只表達一個中心或只論述一個基本觀點,而不能搞“多中心”。
(2)正確。主題正確,是指文章、作品在反映客觀事物和主觀意識時沒有偏頗和錯訛,符合客觀事物的面貌,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3)深刻。主題深刻是決定文章、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謂深刻,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挖掘出感人至深的思想意義。
(4)創新。創新是指主題新穎,不步后塵,不落窠臼。
(二)材料
1.材料的含義
材料是指作者為了某種寫作目的所搜集、積累以及寫在文章中表現主題的一系列事實現象和理論依據。其內容包括人、事、景、物、情、理、數據等方面。
2.材料的作用
(1)材料是提煉和形成主題的基礎;(2)材料是表現和深化主題的手段;(3)材料傳遞和擴充文章的信息;(4)材料影響和制約結構的安排。
3.材料的要求★
(1)要選擇真實可靠的材料;(2)要選擇典型生動的材料;(3)要選擇新穎的材料;(4)要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三)結構
1.結構的含義
結構,指文章的組織形式和內部構造。我們通常把文章部門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部形式統稱為文章的結構
2.結構的要素
(1)標題
標題就是文章的名稱。作者常常用它來暗示文章的體裁或主題。好的標題能夠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愿望。
(2)開頭和結尾
開頭:文章的開頭,古人叫“起筆”。文章能否一下子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關鍵在開頭。
結尾:一篇文章的終結部分,古人稱之為“收筆”。結尾的好壞,同開頭一樣,直接影響到文章的質量。
(3)段落和層次
段落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也叫“自然段”。層次指文章思想內容的表現次序。一篇文章的層次劃分是否清晰、完整、合乎邏輯,直接關系到主題的表達,并影響讀者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4)過渡和照應
過渡和照應是使文章內容前后相連貫的一種重要手段。過渡是指使段落與段落、層次與層次等相銜接的形式或手段。它在文中起著承上肩下的作用。照應是指文章內容的前后呼應。它可以使文章的結構顯得非常緊湊,層次也更加分明。
3.結構的要求
(1)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2)要服從表現主題的需要;(3)不拘成法,富于變化;(4)結構嚴謹、完整、勻稱。
(四)語言
1.語言的含義
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詞語為結構單位,以語法為中介而構成的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
2.語言的作用
(1)語言是構造文章和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2)語言是使文章優美動人、便于讀者接受的重要保障。
3.語言的要求
(1)準確。準確就是使用貼切的詞語,選擇恰當的句子,恰如其分地揭示客觀事理,確切地反映生活,恰當地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感情。
(2)精練。精練是指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做到言簡而義豐,沒有多余的詞句。
(3)生動。生動就是語言活潑、形象、優美、感染力強,能把客觀事物以及所描寫的人物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4)諧暢。諧暢就是和諧、流暢。好的文章不但內容要好,而且讀起來要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聽。 [page]
三、寫作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1.采集
2.感知
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合稱。感知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把握,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的心里會產生不同的感知覺,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感知也不一樣。感知是基于個人心理的對客觀世界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感知是認識世界的基礎,也是寫作的基礎。
(1)運用聯想和想象
在感知客觀事物的過程中,離不開聯想和想象。對寫作者來說,感知力的強弱,取決于他的聯想、想象能力。
(2)注意隋感的投入與分離
豐富的情感投入,是保持敏銳感知力的基礎。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客觀世界飽含感情,這樣才能深人到對象的內部,把握客體對象的真實內涵,獲得豐富細致、獨特深刻的感知覺。情感的投人固然重要,但也并不是任意泛濫,沒有節制。情感在必要的時候應該從客觀對象中分離出來,這樣才能更好地認知對象。“離”可以產生靜觀的條件,獲得一種超脫的境界,從而客觀冷靜地觀察事物的自然流變,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更準確地把握事物本質。
(3)提高創作主體自身的修養
感知能力除了和主體的性格、氣質、興趣有關外,還和主體的生活修養、知識修養、思想修養有關。
生活修養就是人生閱歷的豐富和積累。人生閱歷的深淺影響主體感知的廣度與深度。知識修養指書本知識的積累和整合。一個人的閱歷是有限的,學習知識是最便捷的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的途徑。思想修養,是建立在生活修養和學識修養基礎之上的人的精神修養。思想修養直接影響人認識或對待一切事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決定感知成果的正確性、深刻性和獨特性。
(二)構思階段★
有了材料的積累與感知,要想揮筆成文,中間還要經過一個凝思默想的構思階段。構思是一個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加工的思維過程,是一個苦思冥想的過程。構思的進行程度直接影響到表達的脈絡與流暢。
1.立意
2.選材
人們通過觀察、調查、閱讀、感知等得來的材料還只是原始的素材,這些素材是紛繁復雜、粗糙雜亂的,要使這些素材為寫作所用,必須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進行篩選與加工。材料的選擇與加工有這樣幾個過程:
(1)圍繞主題選擇材料
前期所積累整合的材料不會都用到文章中去,要經過精心挑選,才能選擇出典型的、新穎的、內涵豐富的為寫作所用。
(2)剪裁
園藝家要用挑選出的樹木、花卉、石塊創造一個姿態怡人的盆景,就要先對材料進行加工搭配,作者也一樣,對精心選取后的寫作材料,先要在頭腦里進行剪裁,什么時候詳什么時候略,什么時候疏什么時候密,什么地方有意避之,什么地方特意突出,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增減減,最后做到詳略得當,虛實有致。
3.謀篇
所謂“謀篇”就是對具體“篇章”的謀劃,“篇”是整篇文章,“章”是章節或段落,“謀篇”即安排文章從整體到局部的結構格局,也稱“布局”。謀篇布局的目的是為了使材料有序化,最后擁有一個錯落有致、完整統一的結構。結構是謀篇結果的呈現。布局謀篇的具體操作大致可以分為:梳理思路、設置線索、確定結構幾個環節。
(1)梳理思路。梳理思路的第一個方法是遵循結構最基本的原則,即一切圍繞主題進行的原則,讓主題成為一盞領航燈,來統帥所有的材料。梳理思路的第二個方法是依據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和規律來安排材料。
(2)設置線索。線索是把文章各個部分、各種內容有機地整合起來的一條線,是貫穿全文使結構井然有序的一種結構手法。線索安排得好,會使文章表達自然流暢,結構獨具匠心,主題更為突出。
(3)確定結構。古人云:文無定法,文成法立。定體則無,大體則有。這句話是說結構的具體樣式是千變萬化的,但在大致輪廓上還是有一定規范的。比如,議論文的結構方式一般為總一分一總,即由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組成。說明文主要有總分結構(事物說明文大多使用這種結構)和遞進結構(事理說明文大多使用這種結構)等幾種類型。
(三)表述階段★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講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1.起草
起草就是寫初稿。作者第一次把謀篇構思的成果用語言文字書寫出來,這是一個從不清晰到清晰,不具體到具體的過程,也是作者思想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這期間,會不斷有新的東西從腦海里涌現出來,會對原有的構思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使文章最后成形。起草時一般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開筆定調
表述的第一步就是寫開頭。萬事開頭難。構思一個新穎別致的開頭,是要花一些心思的。其實,文章開頭并不僅僅是語言形式的技巧問題,還關系到文章基調和寫作角度的問題。
(2)利用情境進行語段寫作
開筆定調以后,在寫作基調的孕育把握中,作者漸漸地進入到自己所要傳達的內容中,思想情感與自己文字書寫所要表達的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這便是進入了寫作情境。進人情景的寫作,會文思泉涌,很多內容自然生發;沒有進入寫作情境的寫作,會運思不暢,甚至文思枯竭。
(3)運用修辭追求審美效果。
隨著句子、語段的生成,內在的構思不斷地外化成可以閱讀的語言形式。在這個外化的過程中,除了要把原先的意思、設想表達出來,還要表達得更好、更生動、更精彩,這是每一個作者都希望的,所以作者還會在文章修辭上努力,盡量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審美效果。
2.修改
(1)修改的意義
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是寫作過程的最后一個步驟,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重要步驟。文章是作者將頭腦中的思想情感用書面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成果,思想情感是復雜變化的,對一個事物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入的,再加上語言本身的局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不足,一篇文章寫成之后,總是會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要想使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和諧統一起來,達到文質兼美的地步,絕非易事,認真修改、反復推敲是必不可少的。
(2)修改的內容
①深化主題。深化主題是第一位的工作,因為其他方面的修改都要圍繞主題思想進行。雖然在動筆之前,對主題已經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但在書寫過程中,很可能力不從心,沒有表達到位,所以修改時要先看看有沒有文不對題或題不能“統帥”文的問題,還要看看主題的社會效應和現實意義如何,如果主題選擇不適合,不能使全篇材料“活”起來,就需要根據全部材料重新進行分析研究。
②增刪材料。修改時,如果發現材料不足以凸現主題或與主題不符,就要對材料進行增刪,或選擇新的材料進行補充,或對原材料進行刪改。因為選材是否恰當、典型,直接影響到主題的表達。
③錘煉語言。初稿的完成比較匆忙,會留下很多語言的紕漏需要修改,如語句不通、句子繁復、選詞錯誤、用詞不當等,修改時要對語言進行推敲,使語言流暢、精確、生動。
④檢查文面。文面即文章的外表面貌。文章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視文面。文面反映作者的書寫基本功和寫作態度。檢查文面就是要檢查文章的書寫形式是否規范化,這其中包括行款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標點符號是否符合書寫規定;是否有錯字、別字和不合規范的簡化字;數字的書寫是不是符合要求,注釋、附錄等格式是否規范等。
(3)修改的方法
①間時法。間時法就是寫好文章以后,不要馬上就修改,而是過一段時間再進行修改。因為剛寫完時,作者仍然處于寫作的思維情緒狀態中,無法跳出既成的思維套路,所以會很難發現文章的毛病。
②讀改法。讀改法就是通過讀來改。“讀”指讀出聲音,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成有聲的口頭語言。
讀,可以通過耳、心、目的同時作用,充分調動一個人的語感,對語言是否通順流暢、是否準確形象進行判斷。讀,也可以使人充分體會文章的節奏感和語言韻味,品味出何處“通”,何處“堵”,最后進行修改,“理氣化淤”。
③問改法。問改法就是多問、多請教他人的方法。和“間時法”相似,這種方法也可以尋求到“旁觀者清”的客觀效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路,有不同的看問題的角度,而且一個人的能力、閱歷、學識都是有限的,有時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沒有發現的問題,借他人的指點或許會茅塞頓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別人的意見也要認真分析,切不可一味盲從,放棄獨立思考的權利,如果這樣,修改將失去它應有的意義。
四、寫作技巧點撥★
1.如何寫好作文標題、開頭和結尾
(1)怎樣擬好標題。文章的標題就像龍的眼睛。眼睛有神龍會飛,標題有神文添彩。擬好標題的要求是簡潔、新穎、生動、切合文意,能使人一看到標題就有閱讀的興趣。那么,擬好標題的方法有哪些呢?
①運用修辭。如《忠誠:溝通友誼的橋梁》用比喻;《我與自信簽約》用擬人;《榜上無名,腳下有路》用對偶;《減負還是加負》用反問;《少年壯志不言愁》引用歌詞;《自考之路通羅馬》用借代(羅馬借代成功)等。
②用數學式。如《減負≠減副》((8-1>8》《真誠+守信=真正的友誼》《學校生活abc》等。
③直言事理。如《上網,讓我歡喜讓我憂》《誠信拋棄不得》等。
④反常求異。如《我想當個差生》《會上樓的牛仔褲》等。在話題作文中,可用原題,也可另擬,只要所寫內容在話題范圍內即可。若原題太大,可擬小些的題目。如話題作文“以人為本”,可擬成“致富以人為本”等。
(2)怎樣寫好文章的開頭。文章的開頭就像鳳的頭。鳳頭美好招人看,文頭亮麗引人讀。
①引用詩詞、歌詞開頭。如:“‘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聽到這首《愛的奉獻》,幾天前在放學路上看到的那動人的一幕,就會浮現在我的眼前。”(《愛心》)
②設置懸念開頭。如:“掛鐘不慌不忙,有節奏地走著,嘀嗒,嘀嗒……都快要4點了,媽怎么還沒回來?”(《擔心》)
(3)怎樣寫好文章的結尾。文章的結尾應像老虎的尾巴那樣,結實、有力。方法有:
①卒章顯志法,即末尾點明文章的中心。可用抒情議論句直接點出來。如:“人們,請選擇好你的染缸,點染好你的生活!”(《生活如染缸》)或引用詩詞點題。如一篇文章的結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表達了師生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或借用人物語言點題。如:“不過,通過這次不平常的考試,我感到:一個人應該在別人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一次不平常的考試》)又如:“我要向您說一句:‘感謝您,老師!”’(《感謝您,老師》)
②首尾呼應法。如“那天,陽光好暖,好暖……”(《那天,陽光好暖》)與開頭的“一縷金黃色的陽光從窗口斜射在桌子上,照在信封上,那天陽光好暖啊……”相呼應。
③描景寫事法。如上例便是描景結尾法。又如一篇題為《心結》的結尾“我走向了他……”,以寫事法結尾,點出了事情的結局。
2.如何進行寫作技巧訓練
(1)師法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寫作材料,而且為我們提供了生動鮮活的關于寫作形式與寫作技巧的深刻啟示。例如,巧合與懸念,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展示在人們面前時固有形式或“手法”;對比與映襯,常常是構成大自然優美景觀及“藝術”美感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和自然的規律中寓含著曲折美、變化美、節奏美;“蟬鳴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常見的景象中包含著動與靜相反相成的藝術辯證法則……因此,我們學習寫作技巧,必須首先
向生活學習。只有勤于觀察生活,深入體驗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寫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2)閱讀與借鑒
即從古今中外的優秀文章以及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凡優秀的文章,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比較高,其寫作技巧往往也很嫻熟且富有創造性。多讀優秀的文章,在體會其思想內容的同時,還應注意借鑒其寫作技巧,看作者是運用哪些手法來表現思想內容、實現寫作意圖的,并且分析這些寫作手法的具體運用情況及其所取得的寫作效果。在此基礎上,還應結合寫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藝術修養的實際以及題材和表現對象的實際進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來”,經過改造為我所用。這樣,久而久之,潛移默化,自己的寫作技巧,自然會有所提高。
(3)勤于練筆
俗話說,看十遍不如寫一遍,這就強調了寫作中練筆的重要性。多寫才能熟寫,熟寫才能生智生巧,在寫作過程中運用自如。
總之,寫作方法、技巧的掌握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是無法之中求有法,通過觀察、體驗,多讀、多寫,學習并掌握一些寫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將它們運用于寫作實踐。然后是有法之中求變化。進一步掌握包括寫作的辨證藝術在內的多種寫作手法,并能將它們純熟自如、富于創造性地運用于寫作實踐。
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綜合素質考什么?233網校講師為你點撥各章節核心考點,點擊查看>>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