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解析】鴉片戰爭后,中國近代完備學制系統的出現,諸如壬寅學制、癸卯學制等,標志著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的興起。
專家點撥“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的興起”這一知識點在歷年考試中經常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是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考生應記住其各自的頒布時間和地位。
2.A【解析】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包括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國家課程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負責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
3.A【解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知識直觀的方式主要有言語直觀、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
4.D【解析】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是通過教育目的的作用來實現的,教育目的的導向、激勵和評價作用支配了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
專家點撥本題屬于識記型題目,多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出現。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是通過發揮以下作用實現的:(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5.C【解析】班級文化是影響班集體建設的重要因素,包括班級環境布置、班級人際關系與班風、班級制度與規范等方面,但教師與個別學生的親密關系不屬于其范疇。
6.A【解析】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
7.D【解析】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教育問題的發展是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專家點撥關于教育學的基本知識,考生應掌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教育現象(教育活動外在的、表面的特征)、教育問題(推動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探索領域——教育規律(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外部諸因素之間內在、本質、必然的聯系)。
8.B【解析】目標管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提出的。其理論的核心是將傳統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轉變為強調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種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更好地調動被管理者的積極性。
9.C【解析】對于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因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有內發論、外鑠論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論三種觀點。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10.B【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對教育專制性、等級化和特權化的否定。
11.A【解析】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相對地保持不變,這就是知覺的恒常性。在視知覺中,知覺恒常性表現得特別明顯。知覺恒常性可以使我們在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下,仍然保持對物體的穩定不變的知覺,保持對事物本來面貌的認識。我們認為100米之外的物體的大小沒有太大變化,這種現象是知覺恒常性中的大小恒常性。
專家點撥知覺的基本特征這一知識點在歷年考試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知覺的基本特征:(1)知覺的選擇性。人能迅速地從背景中選擇出知覺對象。(2)知覺的整體性。人能夠根據知識經驗把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為一個整體。(3)知覺的理解性。人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客觀事物。(4)知覺的恒常性。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相對保持不變,包括大小恒常性、顏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狀恒常性??忌鷳搶W會根據概念區分知覺的不同特征,并能夠將知覺特征與教育教學相結合。
12.C【解析】運動記憶又叫動作記憶,是以人們操作過的運動狀態或動作形象為內容的記憶。經過學習,人們一旦掌握了運動動作的技能并能熟練地操作,運動動作的形象連同如何控制身體活動就一并儲存在了記憶里,成為運動記憶。
13.A【解析】一般認為,品德態度的形成經歷了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依從是指人們為了獲得獎勵和避免懲罰而采取的與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為。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內化是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14.B【解析】動機的最佳水平隨問題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問題中,最佳動機水平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問題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一般以中等強度為最佳動機水平。
15.B【解析】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
16.C【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是最早在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進行論證的教育家,主要表現在他的著作《大教學論》中。后來,這一教學模式經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發展而基本定型。
17.D【解析】當環境或任務發生變化時,注意從一個對象或活動轉到另一對象或活動上,叫注意的轉移。注意轉移的質量和速度依賴于前后活動的性質和人對前后活動的態度。
專家點撥作答本題時,C項較有迷惑性。但只要準確掌握了二者的概念,就可以進行區分并選出正確答案。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幾種不同的對象或活動上,而注意的轉移是指當環境或任務發生變化時,注意從一個對象或活動轉到另一對象或活動上。由此可見,注意分配面向的是多個對象或活動,而注意轉移面向的仍然是一個對象或活動。
18.B【解析】實驗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試的某些心理活動從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比較講授法和討論法的教學效果時,選用兩個班級,控制了一些變量,考查在兩種不同的方式下的教學效果,屬于實驗法。
19.B【解析】詢問是評估性會談應該掌握的一項技術。在進行心理輔導時,輔導教師與受輔導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的主要特點有積極關注、尊重、真誠等。
20.B【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于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聯系的過程。
21.C【解析】羅森塔爾借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典故,把教師期望的預言效應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有人將之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后來,羅森塔爾效應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它指的是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二、辨析題
22.錯誤【答案要點】智力的差異不僅是由個人的先天素質、內在機能的差異造成的,它還受到環境及發展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識的水平、自我選擇的方向的影響。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必須尊重和理解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發現并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并得到最大的發展。
23.錯誤【答案要點】遺忘并不是所記憶的信息的完全喪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時順利地提取出來。有的遺忘是因為提取信息的線索不當造成的,這種遺忘叫做暫時性遺忘;有的遺忘是由于丟失的信息過多,無法提取,這種遺忘叫做永久性遺忘。
24.錯誤【答案要點】人的心理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與后天環境等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F實中個體的反應總是通過他的主觀世界的折射而實現的,在同一班級接受同一老師的教育,由于個體差異(生理成熟、遺傳素質等)的影響,各個學生的心理反應可能各不相同。
25.錯誤【答案要點】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的氣質類型只影響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并不影響心理活動的內容,因此氣質類型并沒有好壞之分。
專家點撥“氣質的基本概念”是歷年考試中經??疾榈膬热?,常以單項選擇題、辨析題、簡答題的形式出現。很多考生可能對氣質有誤解,認為不同類型的氣質存在著好與壞的差別,事實上,氣質是先天的,所指的典型行為是它的動力特征,與行為內容無關,因而氣質無好壞善惡之分。
試題推薦:4套《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沖刺試卷 6套《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上機仿真題
教師資格證VIP班:怎樣讓備考才萬無一失?233網校教師資格講師帶你告別盲目備考,輕松掌握考點!零基礎VIP班,不過免費重學!點擊免費試聽>>
學習交流平臺:新浪微博 | 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加入我們,分享學習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