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貸款風險分類
考點一:貸款分類的標準和意義
貸款分類的標準
中國人民銀行1998年5月頒布并實施的《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規定,按照商業銀行貸款資產的風險程度,可將貸款劃分為五類(亦稱“五級分類”),即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我國貸款風險分類的標準有一條核心內容,即貸款償還的可能性。這和國際上通用的規范劃分標準是基本一致的。
貸款分類的意義
1.貸款分類是銀行穩健經營的需要
貸款分類除了幫助識別貸款的內在風險以外,還有助于發現信貸管理、內部控制和信用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利于銀行改善信貸管理水平,成為銀行穩健經營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2.貸款分類是金融審慎監管的需要
金融監管當局要對金融機構實行有效監管,離不開貸款分類的標準和方法。沒有貸款分類,監管當局的并表監管、資本監管和流動性的監控等都會失去基礎。
3.貸款分類是利用外部審計師輔助金融監管的需要
證券監管當局規定,必須由其認可的審計機構對銀行的財務狀況作出審計,并按照審慎會計準則和五級分類的標準,披露不良資產、準備金和資金充足狀況,即通過建立一套統一規范的貸款分類方法,有助于保證信貸資產質量審計的質量。
4.貸款分類是不良資產的處置和銀行重組的需要
當一家金融機構出現了問題,需要對其重組的時候,潛在的投資者首先需要了解銀行的資產凈值。為此則需要采用貸款分類的理念、標準和方法。
考點二:貸款風險分類的步驟及分析要點
銀行在對貸款進行分類以及判斷借款人的某一筆貸款是正常貸款、關注類貸款還是不良貸款的過程中,通常要經過基本信貸分析、還款能力分析、還款可能性分析和確定分類結果四個步驟。
其中:基本信貸分析重在分析資產轉換周期
資產轉換周期是銀行信貸資金由金融資本轉化為實物資本,再由實物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產轉換周期,二是資本轉換周期。
考點三:各類貸款的主要特征:
1、正常類:借款人能夠履行合同,并且對貸款本息能按時足額償還;
2、關注類:借款人的還款可能性存在以下可值得關注的表現:
(1)凈現金流減少;
(2)借款人銷售收入、經營利潤在下降,或凈值開始減少,或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征兆;
(3)借款人的一些關鍵財務指標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或有較大下降;
(4)借款人經營管理存在較嚴重的問題,借款人未按規定用途使用貸款;
(5)借款人的還款意愿差,不與銀行積極合作;
(6)貸款的抵押品、質押品價值下降;
(7)銀行對抵押品失去控制;
(8)銀行對貸款缺乏有效的監督等。
3、次級類:借款人的經營管理及財務狀況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支付出現困難,并且難以按市場條件獲得新的資金;
(2)借款人不能償還對其他債權人的債務;
(3)借款人內部管理問題未解決,妨礙債務的及時足額
清償;
(4)借款人采取隱瞞事實等不正當手段套取貸款。
4、可疑類:借款人的經營管理及財務狀況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
(2)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處于停緩狀態;
(3)借款人已資不抵債;
(4)銀行已訴諸法律來回收貸款;
(5)貸款經過了重組仍然逾期,或仍然不能正常歸還本息,還款狀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等。
5、損失類:借款人的經營管理及財務狀況存在以下特征:
(1)借款人無力償還,抵押品價值低于貸款額;
(2)抵押品價值不確定;
(3)借款人已徹底停止經營活動;
(4)固定資產貸款項目停止時間很長,復工無望等。
考點四:貸款損失準備金的含義和種類
1.貸款損失準備金的含義
從貸款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將貸款損失分為預期損失和非預期損失.通常銀行提取資本金來覆蓋非預期損失,提取準備金來覆蓋預期損失。因此,貸款損失準備金是與預期損失相對應的概念,它的大小是由預期損失的大小決定的。
貸款風險分類的過程實質上是銀行對貸款預期損失的認定過程,也是對貸款實際價值的評估過程。
2.貸款損失準備金的種類
商業銀行一般提取的貸款損失準備金有三種:普通準備金、專項準備金和特別準備金。
考點五:貸款損失準備金的計提比例
普通準備金的計提比例:一般確定一個固定比例,或者確定計提比例的上限或下限。
專項準備金的計提比例:由商業銀行按照各類貸款的歷史損失概率確定;對于沒有內部風險計算體系的銀行,監管當局往往規定一個參考比例。
特別準備金的計提比例:由商業銀行或監管當局按照國別或行業等風險的嚴重程度確定。
考點六:貸款損失準備金的計提原則
1.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要符合審慎會計原則的要求
2.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要堅持及時性和充足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