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誕生于西方,無可置疑地帶著西方的胎記,然而作為人類歷史中的一個獨立進程,全球化一旦產生便會遵循其自在的軌跡,跨出西方。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全球化實際上有兩個過程,在第一階段確實有一個西方的擴張,而第二階段這種現象正在消失。雖然吉登斯的言論是出于對西方文明“特權的喪失”(Loss of privilege) 的憂患意識,但事實表明,人類若想獲得可持續性發展,保持自身與各方關系的融洽與和諧,全球化的進程就必須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本質。這也就是說,全球化本身要求重視資源環境與人類物質文明的協調關系,要求各國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尊重、協調發展,并注重解決國家間貧富懸殊的狀況。而這一切都必然地對社會工作提出了國際化的要求,并為社會工作增添了新的內容,這些新的社會工作內容以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即實現人與人關系、社區與社區關系、國家與國家關系的重構。
如前所述,經濟上的貧富差距、人口遷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政治文化上的強權政治、霸權主義、民族和種族主義沖突等都是全球問題的最普遍表現。這些社會現象主要是一些國家社會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所導致的。所以,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向受助對象提供幫助,而且還必須促進受助對象了解自己的處境,并創造條件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政府實施好的社會政策,去改善社會的制度和結構。
本文來源:考試大網 全球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跨國公司的紛紛建立。這些無所不在的公司被看成是國際資本的“特洛伊木馬”,它們的力量之大、影響之廣以至于常常被指責為富裕強國的幫兇,也是壓迫窮國的工具。但是,也要看到跨國公司給所在國帶來的正面的社會后果,如提供就業機會、所交納的稅款可以為開展社會公益項目、技術轉換提供資金,還有助于農業國家的工業化以及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工作者面臨著怎樣維護為國外公司工作的工人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協調勞資矛盾、幫助受雇工人適應跨國公司的管理和技術環境以及人際關系等等新的社會工作內容。而為了勝任這樣的工作,就要求社會工作者必須熟悉和了解跨國公司的管理機制、運作過程和基本規則,必須探討如何能為社會、環境以及公司雇員提供保護,這種保護應通過影響國家制定有關社會政策的層面上來進行。總而言之,社會工作必須在跨國公司與政府之間建立起溝通和聯系,在政策、文化、社會制度方面實現涉外社會工作與本土社會工作的協調。
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此外,全球性問題作為一個巨大的問題群落,涉及到人與世界關系的方方面面。目前,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方面出現的各種全球性問題,以極其曲折和多樣化的方式導致了一部分人的心態失衡和個性扭曲,造成了當代人的本質異化和信仰危機。所以,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各國社會工作者已逐漸意識到,除了傳統的社會工作領域要增添新的內容外,還要有足夠的理由建立一整套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新的價值標準和信仰體系。盡管各國社會工作者的信仰、文化、民族、語言都會有很大的差異性,但如同以往的社會工作先驅者一樣,今天的社會工作者不但不回避所面臨的時代挑戰,而且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能有新的建樹;不僅在本國內積極地參與各項社會發展項目,而且還熱情地參與到其他國家的社會發展進程中,使社會工作能在全球化時代發揮特別有效的作用。考試大收集整理
編輯推薦:
中級社會工作者綜合能力復習匯總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串講提要匯 預測試題、模擬試題,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