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組工作的模式
小組工作的模式主要內容 | |
社會目標模式 | 1、理論基礎 (1)參與、提升意識與增能理論 “參與”概念基于社會政治民主理論;“增能”指賦予個人或群體權力,包含個人、社區和社會3個層面。 (2)系統功能理論 強調4個原則:目的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動態性原則。 (3)社會變遷理論中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2、實施原則 (1)致力于培養提升小組組員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 (2)致力于發展組員自我發展能力、社會參與和社會行動的能力; (3)致力小組領袖的培養,培育有利于社區各方面發展所需的領袖人物; (4)致力小組工作目標與社區發展目標一致性,針對社區需求,制定小組工作目標,設計活動項目。 |
治療模式 | 1、理論基礎 (1)精神分析小組;目標在于重建個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統。 (2)阿德勒式小組;人是由社會因素(如個人目標)所驅動的,而非生物因素。 (3)心理劇;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幫助人們自發的、戲劇化的方式表達感受,以獲得對自己的理解和情緒宣泄。 (4)行為治療小組;所有的問題行為都可以通過新的學習歷程得以矯正。 (5)完型治療小組;個體必須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接受個人的責任。 2、實施原則 (1)綜合性原則 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臨床費社會工作的知識和實務技巧綜合運用。 (2)建構性原則 帶領小組組員建構和發展社會性的治療關系,替代原來的、有缺陷社會關系網絡,通過治療方法學習新的行為。 (3)個別性與共同性相結合原則 設定每個組員的個別性治療計劃,同時對所有組員個別性問題綜合分析。 |
互動模式 | 1、理論基礎 主要源于系統理論和場域理論,如符號互動論和“鏡中自我”理論。 2、實施原則 (1)開放性的互動 互動模式下的小組目標是促使組員之間、組員與小組和社會系統之間達到開放,實現良性的互動。 (2)平等性的互動 互動模式要求組員在小組中形成平等的關系,通過與其他組員的溝通理解、互動達成共識,共同實現小組的目標獲得個人的發展。 (3)“面對面”的互動 社會工作者要促使組員之間“面對面”澄清其苦惱的問題、期待解決的需求,認清其在小組中的角色。 |
發展模式 | 1、特點 理論基礎源于發展心理學、社會發展理論,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理論,以及小組動力學。 2、實施原則 (1)積極參與原則 協調和鼓勵組員在小組活動中,主動表達自己的困惑或者發展的建議,積極分享和學習自我發展的經驗。 (2)“使能者”原則 要支持和幫助小組組員通過各種活動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和相互分享,發展認知,激發潛能,提升組員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
二、小組工作模式記憶重點
1、社會目標:責任意識,行動參與,社會層面
2、治療模式:解決問題,改變行為,個人層面
3、互動模式:互動互惠,促進成長,環境層面
4、發展模式:恢復功能,激發潛能,發展層面
三、經典試題
1、社會工作者小劉發現社區中部分老人無所事事,生活比較單調枯燥。通過需求調研,小劉了解到老人們非常希望社區多搞些活動,提供機會讓老人們多交流同時也為社區建設做點貢獻。為此,小劉擬運用社會目標模式為老人開展小組服務。下列做法中,最符合社會目標模式實施原則的是( )。
A、協助老人組建志愿服務隊,提升關懷社區困難人群的責任意識
B、教導老人學習溝通技巧,學會開放、平等地與他人交流和互動
C、引導老人表達生活中的困惑,積極分享和學習自我調節的經驗
D、解決老人社會關系失調問題,協助老人重新建立社會支持網絡
(1)致力于培養并提升小組組員的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
(2)致力發展小組組員的自我發展能力、社會參與和社會行動的能力,特別是提升他們建立和擴大社會資本、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和改變社會環境的能力。
(3)致力通過小組領袖的培養,培育有利于社區各方面發展所需的領袖人物,提升他們推動社區和社會變遷的意識與能力,特別是規劃和執行社區發展項目、影響社會政策改變的能力。
(4)致力小組工作目標與社區發展目標的一致性,特別是要針對社區的需求和問題,吸引和選擇合適的社區成員參加小組活動,并結合上述需求和問題制定小組工作目標,設計活動項目。
四、小結
在小組工作實務中,不同類型的小組往往采用特定的工作模式,也可采用某一模式為主、以其他模式為輔開展小組工,常用的小組工作模式主要有以上四種。因此,考生在復習的時候,需要了解各個模式的含義、理論依據、特點以及實施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