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資格面試結構化一般出2個題,答題時間5分鐘。結構化需要考生多練,只有摸清了題目的套路,才能出奇制勝。學霸君準備了中小學教師資格面試結構化的每日一練,希望能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中小學教師資格面試結構化每日一練(5月25日)
一、 老師讓未完成作業的學生家長到學校接受罰站懲罰,對此,你有何看法?
為了讓學生完成作業,教師們各顯神通。比如讓家長簽字,甚至出現了題干中這種學生完不成作業就罰家長的做法。在我看來,教師的這種做法十分不妥,這種做法暴露出了其教學管理方式的簡單粗暴。
學生由于貪玩、作業過多等各種原因完不成作業,作為教師確實感到無奈。家長是學生寫作業時的直接監督人,同時家長也有責任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因此,讓家長監督孩子完成作業,本身并沒有問題。學生沒有做完作業,教師懲罰家長也是一種無奈,想要借此引起家長對學生寫作業一事的重視。
但是,這種方式存在諸多不妥之處。一是會引起家長的反感,讓家長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以后家校合作的開展。二是被罰的家長會將怒氣和不良情緒轉嫁到學生身上,不僅影響親情,還會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更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所以,教師在面對學生沒有完成作業一事時,一定要冷靜理性地處理。
第一,要與學生耐心溝通,了解原因。如果學生不做作業是因為貪玩或者缺乏學習的熱情,教師要通過引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增強學生寫作業的主動性。如果是因為作業太多,教師則要適當調整作業量,根據學生特點布置個性化的作業,以達到布置作業的效果。
第二,尊重家長。在與家長進行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家長,不能隨意批評和懲罰,可以與家長達成協議,一起教育學生。
第三,要多學習。提升教學技能,增強管理智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多采取獎勵措施,慎用懲罰手段。
我的回答完畢,謝謝!
二、如何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落到實處?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班級授課制時就提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因此,作為一名準老師,在結構化答題的過程中,甚至是在真正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從這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把“學生可以多學”的應有權利還給學生
1.課本研讀權
學生在課堂上基本的學習方式是研讀課本,變教師講讀為主為引導學生研讀為主。一冊書學完,能讓學生通讀一遍、在書上有大量的圈點和批注,并把重點反復研習幾遍,將課本摸舊,一眼看去就能認出是自己用過的書。
2.自主學習的時間權
學生“多學”的主要方式應該是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和“訓練”。教師需具有“學為主、學而會、學在先”這三重意識。
3.學習活動的空間權
從狀態上講,學習是學生生命的“知、情、意”統一的求知活動。應當做到“四統一”:活動空間上自動與互動、內容空間上“入書”與“出書”、范圍空間上“入(課)室”與“出(課)室”、教學的維度上知識技能、方法過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相統一。
4.提問權
與“多學”相伴的是“多問”,沒有學生發問的課、“答必正確”的課、把學生教得“提不出問題”的課都不能算是好課。
5.學習的體驗權
學生“多學”的一個重要方式是體驗學習。我們應當尊重學生的各種體驗權利,創造條件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尊重學生的體驗學習方式,讓學生適當走點彎路,允許學生犯點錯誤,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尊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獲得的規律,千萬不要將現成的果子摘下來還要削掉皮切成塊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學生嘴里,千萬不要把教學視為一種恩賜行為。
二、把“教師可以少教”的辦法定位教的法規
1.實行“五要五杜絕”,限定“少教”
一要讓學生腦、眼、耳、口、手、筆交相動起來,以杜絕“滿堂灌”;二要摒棄缺乏思維價值的提問而激勵學生發問,以杜絕“滿堂問”;三要減少單一“看”屏幕的時間,以杜絕“滿堂投影”;四要讓學生動起來,以杜絕“滿堂靜”;五要給學生留出恰到好處的思考“空白”,以杜絕“滿堂鬧”。
2.實施“三六有效講經”,促使“精講”
六個講好:講好重難點;講好規律;講好方法;講好易混點;講好易錯點;講好易漏點。
六個不講:不講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在學生思考或做題時不講打岔的話;在學生發表不同見解時不講刺激的話;在學生思考過程中不要太急于講話。
3.為“教師少教學生多學”找好抓手
第一載體為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重組而編制的學案,或題案,或學、教、練三合一的課案;第二載體才是課本、試卷(套卷)、其他學習資料;而課堂練習簿、黑板、媒體展臺,則為第三載體。
4.“教”者要信奉兩句“教經”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與夸美紐斯的“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可以說是兩句“教經”。我們“少教”的主旨就是為了學生的“多學”乃至“不教”。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起直接作用的無疑是智力,但能讓智力更好的發揮作用的還有三種元素,一為非智力因素,二為元認知,三為強勢智慧。教師應當著力促使學生點亮自己的三盞心燈,壘造自己的三座靠山,從而更好地生發智慧,達到“多學”而至“不教”。這應該是教師教育智慧之所在。
我的回答完畢,謝謝!
相關推薦:
答疑解惑:添加小編微信個人號【ks233wx3】,進入微信學習群,或關注微信公眾號【jiaoshi_233】搜索微信公眾號“233網校教師資格證考試”,關注即可一對一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