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26、班主任是指全面負責一個教學班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與生活等工作的教師,這一概念產生于個別教學制。 (?。?br />27、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
28、課外活動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 )
29、教師專業化有利于教師地位的提高。( )
30、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br />31、教學作為一種活動,是共性與多樣性的統一。(?。?br />32、課外活動計劃的最終環節是總結。( )
33、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br />34、教師發展自己,提高專業文化水平是教師教育權的體現。( )
35、小學教育目的是小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貫穿于小學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活動具有指導意義。( )
36、班級管理是以班主任為中心的管理。(?。?br />37、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僅存于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之間。( )
38、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br />39、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材是由國家組織編寫。(?。?br />40、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體現了學科課程的優點,也體現了活動課程的優點。(?。?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