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
1.蘇格拉底教學法(“產婆術”)啟發式
2.昆體良《雄辯術原理》(《論演說家的教育》)
3.十二大 4.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5.加里寧 6.口頭表達
7.課程標準8.教科書
9.赫爾巴特 10.鞏固性
11.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12.因材施教
13.情感陶冶法 14.1986
15.松澤光雄
三、判斷說明題
1.答:正確。
(1)學校的作用在于盡可能加快人的身心發展的變化速度和實現發展目標的時間。
(2)學校教育是目標明確,時間相對集中、有專人指導并進行專門訓練的社會活動。
(3)學校教育使個體處于一定的學習群體中,個體之間發展水平有差異,這也有助于個體的發展。
2.答:錯誤。
這侵犯了學生的學習權,學習權是指學生有權利在義務教育年限內在校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得以任何借口隨意侵犯或剝奪學生參加學習活動,如聽課、作業等權利。
3.答:錯誤。
(1)布魯納在課程方面的主要貢獻是學科中心課程理論。這不是他的著作。
(2)拉爾夫•泰勒對課程理論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公認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是現代課程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構架。
4.答:錯誤。
(1)在教學中,學生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并且是間接地去體驗。以間接經驗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學習,這是學校教育為學生精心設計的一條認識世界的捷徑。
(2)直接經驗是學生理解和加深對所學的間接經驗的認識基礎。在個人積累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將人類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5.答:錯誤。
課題來源于問題,但并不是每一個問題都值得研究,都可以成為課題。衡量一個問題是否成為課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問題必須有研究意義。
第二,問題必須有科學性。
第三,問題必須明確具體。
第四,問題要新穎。
第五,問題要有可行性。
因此,將所有的教育實踐問題歸為課題的研究對象是錯誤的。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