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判斷題
1.√【解析】學習期待是靜態的,而誘因是報考的,它將靜態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誘因。
2.√ 【解析】見大綱對知識本身復雜程度的劃分。
3.× 【解析】教師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直接影響。
4.× 【解析】解決問題自發現問題開始,分析問題是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解決問題的一個具體環節。
5.√【解析】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的觀念越多,則說明心智越靈活、思路越通達。
6.√【解析】題干是發散型認知方式(發散思維)的名詞解釋。
7.√ 【解析】越是具體的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概括越不具備激勵性。
8.√【解析】品德受道德觀念的控制,有時不是覺得某事該做,而是必須做。
9.× 【解析】題干是對效度的名詞解釋。
10.× 【解析】題干所述是關注學生階段的特征。
五、名詞解釋
1.消退: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后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么,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
2.定勢:先于一定的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動力準備狀態,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兩種:促進和阻礙。
3.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和心理距離。
4.正式評價:學生在相同的情況下接受相同的評估,且采用的評價工具比較客觀。
5.算法式:即把解決問題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舉出來,逐一嘗試。此種方式雖然可以保證解決問題,但效率不高。
六、簡答題
1.具有場依存認知方式的人,對物體的知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他們的態度與自我知覺更易受周圍其他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2.性格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作為動力因素影響學習的速度和質量。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教育更應重視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更好地適應學生的性格差異。
3.(1)動作品質。動作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穩定性和準確性,在各種變化的條件下都能順利完成動作。
(2)動作結構。各個動作之間的干擾消失,銜接連貫、流暢,高度協調,多余動作消失。
(3)動作控制。動覺控制增強,不需要視覺的專門控制和有意識的活動。
(4)動作效能。心理消耗和體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現在緊張感、疲勞感減少,動作具有輕快感。
4.要做好心理輔導工作,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原則、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個別化對待原則、整體性發展原則。
最新試題:
在線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