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力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
再次,生產力的發展會促進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與改革。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學知識生產的手段。
再次,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21.第一,改變課程過于注意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
第二,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或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優化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第三,改變課程內容“難、繁、編、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第四,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變課程評價過于強調個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第六,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現狀,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22.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第二,直觀要與講解相結合;第三,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23.陶冶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運用陶冶進彳亍德育的要求是:(1)創設良好情境;(2)與啟發說服相結合;(3)引導學生參與情境創設。
四、論述題
24.(1)目前我國德育工作在現實的教育效果、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上都存在問題,對青少年學生的說服力和吸引力不強。要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學校德育工作應注意“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僅僅在口頭上要求學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動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來。
(2)德育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教導下,學生主動地積極地進行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修養能力、形成社會主義的品德的過程。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影響,必須經過他們主體的選擇、吸取與能動的實踐活動,才能轉化為他們的品德。
(3)德育過程是教師教導下學生能動的道德活動過程。①學生品德的發展是在活動中能動地實現的。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是能動地吸取教育影響的。②道德活動是促進外界的德育影響轉化為學生自身品德的基礎。③進行德育要善于組織、指導學生的活動。在德育過程中,既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教育活動,又要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個人內部的道德修養活動,使兩者聯系起來,相互促進。
五、案例分析
1.從法律的角度說,義務教育法中明確規定,享受九年義務教育是學生們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剝奪。因此,對品行有缺點的學生,教師應當耐心地教育、幫助,不得歧視。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包括那些犯了錯誤的學生,只有“教育極”,而無拋棄、勒令離校、限制上課等“處罰極”。
2.從情理的角度說,十四歲學生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于事物認識的不完善、不深刻,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強,基于這樣的身心特點,犯錯誤、違反校規校紀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學校都以開除、限制學生上課等簡單的方式處罰學生的話,那么,教育既無藝術、也無科學可言了。雖說教育不是萬能的,但學校未經嘗試其他教育方法便急于處罰學生,顯然不合
情理。
3.學校隨意處罰學生,甚至將違反紀律的學生驅逐出校園,推向社會,是對社會、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學校作為專門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起教育責任。何況,對于學生的錯誤,
學校領導和教師也有一定的責任。
歷年真題:甘肅省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
考前多做試題:2014教師資格考試題庫,沖刺必做!!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