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校園文化
B.學生文化
C.教師文化
D.活動文化
27.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是學校( )文化的物質載體。
A.組織
B.制度
C.精神
D.觀念
28.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 )文化。
A.觀念和制度
B.精神和觀念
C.組織和制度
D.物質
29.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
A.社會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文化
D.意識形態
30.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統一體是( )。
A.校訓
B.校規
C.辦學思想
D.校風
31.學生文化是介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文化現象,所以學生文化具有( )。
A.情感性
B.深刻性
C.穩定性
D.過渡性
32.關于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說法錯誤的是( )。
A.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B.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
C.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與改革
D.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3.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結為一個群體而表現出來的。因此具有( )。
A.正式性
B.特殊性
C.非正式性
D.情感性
34.設立什么樣的學校,開設什么樣的專業,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比例如何,各種專業之間的比例如何,都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所制約。這說明了( )。
A.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
B.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教育結構的變化
C.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
D.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學方法發展與改革
35.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學者是( )。
A.布魯姆
B.布魯納
C.皮亞杰
D.舒爾茨
36.關于教育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C.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D.教育可以促進政治民主
37.教育可以推進科學的( )。
A.系統化
B.體制化
C.全面化
D.多樣化
38.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 )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A.生產力
B.人才
C.勞動力
D.科學知識
39.“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反映了教育與( )的關系。
A.政治
B.文化
C.經濟
D.科技
40.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這是教育的( )。
A.絕對獨立性
B.相對獨立性
C.歷史繼承性
D.生產性
41.現在很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都擔負著發展科學、產生新的科學知識技術的任務,有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的趨勢,這說明( )。
A.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B.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經濟而發展
D.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42.社會歷史條件對教育具有( )作用。
A.促進
B.整合
C.制約
D.拓展
43.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憑空產生,后來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礎上向前發展。這說明教育具有( )。
A.絕對獨立性
B.相對獨立性
C.歷史繼承性
D.生產性
44.校園文化的核心是( )。
A.學校的精神和觀念文化
B.學校的物質文化
C.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
D.學生亞文化
45.下列( )不是學生文化的成因。
A.學生個人身心特征
B.同伴群體影響
C.師生交互作用
D.學校影響
46.學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
A.過渡性、非正式性、多樣性
B.過渡性、非正式性、單一性
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樣性
D.過渡性、正式性、多樣性
4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經濟,教育的消費是明顯的消費潛在的生產,是有限的消費,擴大的生產,是今日的消費明日的生產”。這一認識表明現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學性
B.價值性
C.生產性
D.未來性
48.教育要解決的問題是把人類積累的生產斗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形成受教育者的個性。這說明( )。
A.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B.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
C.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D.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
49.《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對世界教育發展的狀況作了總結:“現在,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先于經濟的發展,這在人類歷史上大概還是第一次。”教育的發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經濟發展,這是因為( )。
A.教育的周期性長,未來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必須提前培養
B.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C.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D.教育是一種獨立的社會活動,它有自身的特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50.不能突顯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戰略地位的是( )
A.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產
C.教育是一種“消費事業”
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會發展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