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根本任務是________。
2.通過________實現對政治經濟的影響,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
3.________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與一定生產力相適應的要求。
4.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結構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與比例構成。
6.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________理論。
7.教育是一種________的文化現象。
8.教育與文化是________的關系。
9.________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10.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取決于物質資料生產能為教育提供的物質基礎,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學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學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和受教育的權利。
15.________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和速度,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及教育內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
17.19世紀中葉,英國教育思想家斯賓塞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課程理論以后,世界各國許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為核心。
18.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
19.________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20.________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主要途徑。
21.學生文化具有過渡性、________、多樣性和互補性四個特征。
22.________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2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現在它所傳遞的________上。
24.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的________作用。
25.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________和教育的觀念。
26.________是學校文化的縮影。
27.________是學校生活中一個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
28.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________、________。
29.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制約________、制約________。
30.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教育________和教育________。
31.1960年l2月,美國經濟學家________在美國經濟第73屆年會所作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
32.17、l8世紀以后,出現了職業的科學家,出現了專門的科學研究機構,被稱為________。
33.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
34.學校物質文化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35.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表現在:教育為政治經濟的發展培養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________,教育可以促進________。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