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本章重點提示)
實戰演練
進入考試大會員中心→注冊登陸→選擇“章節練習”→免費測試→新手指南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決定教育的領導權的是( )。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文化
D.科學技術
2.教育和經濟的關系,總的來說是( )。
A.經濟決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經濟
B.教育決定經濟,經濟反作用于教育
C.經濟決定教育,教育對經濟沒有影響
D.教育決定經濟,經濟對教育沒有影響
3.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A.生產力
B.文化
C.科學技術
D.政治經濟制度
4.生產力對教育起( )。
A.輔助作用
B.決定作用
C.主導作用
D.促進作用
5.( )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A.政治經濟制度
B.科學技術
C.生產力發展
D.文化發展
6.一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少,最終取決于( )。
A.文化傳統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產力的水平
D.教育的規模
7.社會生產力與教育內容的關系是( )。
A.社會生產力制約所有教育內容
B.社會生產力制約與勞動能力有關的教育內容
C.社會生產力與教育內容無關
D.社會生產力制約與意識形態有關的教育內容
8.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 )。
A.校訓
B.班風
C.校風
D.校存
9.教育的經濟功能受( )的制約。
A.社會經濟制度
B.社會生產力水平
C.科學技術和文化背景
D.文化傳統
10.決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長
B.學校
C.政治經濟制度
D.文化傳統
11.對教育結構的變化具有制約作用的是( )。
A.專業結構
B.學科結構
C.科技結構
D.生產力水平
12.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業革命后
B.第二次工業革命后
C.第三次工業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 )。
A.第一次工業革命后
B.第二次工業革命后
C.第三次工業革命后
D.信息革命后
14.能改變教育者觀念的因素是( )。
A.政治經濟制度
B.科學技術
C.生產力
D,文化
15.政治與教育內容的關系是( )。
A.政治決定一切教育內容
B.政治決定與勞動能力有關的教育內容
C.政治與教育內容無關
D.政治決定與思想意識有關的教育內容
16.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主要途徑是( )。
A.社會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
B.生產領域的應用
C.學校教育
D.市場推廣
17.“金字塔形”的等級制教育制度屬于( )。
A.網絡教育
B.學校教育
C.社會教育
D.大眾教育
18.“平等的”開放式教育是( )的特點。
A.網絡教育
B.學校教育
C.社會教育
D.大眾教育
19.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屬于( )。
A.學校精神文化
B.學校物質文化
C.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
D.學生亞文化
20.規章制度屬于學校文化中的( )。
A.學校物質文化
B.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
C.教師亞文化
D.學生亞文化
21.文化(精神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
A.教育制度
B.教育規模
C.教育方法
D.學校課程內容
22.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的是( )。
A.科學知識
B.信息技術
C.文化發展
D.政治體制
23.學校文化以傳遞文化傳統為己任,這一點突出表現在它所傳遞的( )上。
A.教學思想
B.教學內容
C.教學方法
D.教學手段
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反映了下列哪種因素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
A.環境
B.遺傳
C.教育
D.社會活動
25.學校各群體所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是學校文化的( )。
A.特征
B.表象
C.核心
D.內容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