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洛克
B.華生
C.柏拉圖
D.施泰倫
22.在歷史上持“環境決定論”觀點的人物是( )。
A.柏拉圖和霍爾
B.柏拉圖和華生
C.霍爾和洛克
D.洛克和華生
23.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人不同于動物的( )。
A.特殊性
B.社會性
C.創造性
D.自覺性
24.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的時期發生在( )。
A.小學階段
B.初中階段
C.高中階段
D.大學階段
25.“拔苗助長”、“凌節而施”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 )。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26.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是( )。
A.遺傳因素
B.社會環境
C.教育活動
D.自然環境
27.任何知識都可以教給任何年齡的學生,這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 )。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28.兒童主體發展的源泉是( )。
A.遺傳
B.環境
C.教育
D.主體活動
29.促進個體發展從潛在的可能狀態轉向現實狀態的決定性因素是( )。
A.遺傳素質
B.個體主觀能動性
C.環境
D.教育
30.人們常說的“聰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個體身心發展的( )。
A.互補性
B.個別差異性
C.不平衡性
D.階段性
31.狼孩的故事說明了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發展的( )特點。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32.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長善救失”,這說明( )。
A.教育要適應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B.教育要適應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C.教育要適應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D.教育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33.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以通過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表明個體身心發展具有( )。
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34.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 )。
A.霍爾
B.華生
C.泰勒
D.格塞爾
35.教育教學中搞“一刀切”、“齊步走”,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 )。
A.順序性
B.個別差異性
C.階段性
D.互補性
36.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教育必須做到( )。
A.長善救失
B.循序漸進
C.因材施教
D.教學相長
37.人的身心發展速度在其整個發展進程中,呈現出加速與平緩交替發展的狀態,這體現的是(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不平衡性
D.個別差異性
38.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 )。
A.現實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39.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若單純強調人的自然屬性,就會導致( )。
A.社會本位論
B.環境決定論
C.遺傳決定論
D.教育萬能論
40.小學生容易把“B”寫成“D”,這說明小學生的( )還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記憶能力
D.思維能力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