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有:(1)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2)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3)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4)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5)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2.學生個體身心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的發展動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只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外因,根據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同樣的環境和教育條件下,每個學生發展的特點和成就,主要取決于他自身的態度,決定于他在學習、勞動和科研活動中所付出的精力。因此,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
(2)客觀環境不斷向人們提出新的要求(任務、問題和困難等),當這些客觀要求為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們的需求。這種需求分為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需求與人的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構成了人的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這種內部矛盾的活動,就是推動人們心理向前發展的內因或動力。
(3)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離開人的活動,遺傳因素、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人的活動包括生命活動、心理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從個體發展的各種可能變為現實這一意義上來說,個體的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當然,影響人發展的各種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響的,它們共同作用于人的發展,構成了人持續發展的動力。
3.(1)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2)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3)人在接受環境影響和作用時,也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夸大環境對人的發展的作用,特別是環境決定論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4.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不僅具有即時的價值,而且具有延時的價值,(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5.教育可以提升人的地位,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育對人的價值的發現。人的價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發揮,人的尊嚴得到尊重。教育有責任不斷提高人們對人自身價值的認識,提高人們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教育要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價值,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個體的獨特尊嚴。教育不僅要教給人們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教會人們駕馭知識技能,要教會人們懷疑和創新知識的能力。
(2)教育對人的潛能的發掘。人的潛能是人足以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是能夠把人培養成為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條件;而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必須通過教育、通過學習才有可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潛能存在的實際價值,盡可能地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3)教育對人的力量的發揮。人的力量包括人的身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人力即體力和心力得到應有的培養與發揮。在當前,我們必須通過教育和諧地發揮人的力量,逐步使每一個人都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教育這一功能的充分發揮,必然有助于不斷提升人的地位。
(4)教育對人的個性的發展。個性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獨特性,個人化是指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過程;而人的個性化的形成和實現依賴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進人的個性化的功能,這主要體現在:教育可以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發展、可以促進人的個體特征的發展、可以促進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其充分開發內在的潛力并充分發展其特長;同時,教師還要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增強創造生命價值的信心和力量,促使其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
6.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是:(1)在身體發展方面,要進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讓學生懂得青春期生理變化的必然性和意義;(2)在認知方面,應重視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的培養;(3)在情意方面,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思想和深刻的情感體驗;(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幫助學生形成較正確的自我認識,使學生掌握評價自我的多維標準。
7.(1)個體身心發展的概念。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這是人的各方面的潛在力量不斷轉化為現實個性的過程。
(2)人的身心發展特殊性的表現。①人的身心發展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人是社會的人,人是在社會環境中發展的。在社會環境中,不僅存在著與每個個體有不同性質、不同聯系程度的各類群體,而且還存在著人的創造物和各種創造性工具。個體的人只有參與社會實踐,才能生存與發展。認識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可以使我們不僅重視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是促進人的社會化,重視學校教育活動的社會意義,加強學校與社會實踐的關系,而且重視每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②人的身心發展具有能動性。人具有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這已經使人超越了動物界,人還具有認識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識,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具有規劃自己的未來和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條件的能力。人的能動性能否更好地發揮,是一個人的發展能否達到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對人的潛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對社會實踐在人的發展中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發展主體自我意識在人的發展中的價值的清醒認識,是學校教育個體發展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認識前提,也是我們教師在教育活動中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
8.遺傳素質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有:(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2)遺傳素質的差異對人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3)遺傳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9.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問題,自古就有許多說法,主要有內發論、外鑠論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論,具體分析如下:
(1)內發論。①內發論的基本觀點: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②內發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a.中國古代的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萬皆備于我心,人的本性中就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這是仁、義、禮、智四種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養性,向內尋求,這些品性就能得到發展。b.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c.美國當代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把“基因復制”看做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d.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他認為,人的發展順序受基因決定,教育要想通過外部訓練搶在成熟的時間表前面形成某種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勞的。格塞爾不僅認為,人的機體機能發展順序受到生長規律的制約,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長規律支配”。
(2)外鑠論。①外鑠論的基本觀點。外鑠論者一般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外鑠論者注重教育的價值,對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都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他們關注的重點是人的學習,學習什么和怎樣才能有效地學習。②外鑠論的代表人物及其觀點:a.中國古代性惡論的代表荀子認為,對于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b.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猶如一塊白板,它本身沒有內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狀況。c.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認為,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的狀況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素質、機體成熟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強度、社會發展水平、個體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能實現的;在主客觀條件大致相似的情況下,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對人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因此,我們把實踐、把個體積極投入實踐的活動,看做是內因和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直接的、現實的力量。根據這樣的觀點,教育活動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怎樣提高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各種教育活動,自然受到特別的重視。
10.(1)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是自發、自然而然出現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和教育活動的開展應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一致。(2)學校教育活動必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能滿足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3)學校教育應與家庭、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協調一致,共同開展對兒童的教育工作。(4)學校教育必須適應并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11.(1)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2)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的發展;(3)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離開了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