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第斯多惠
B.瓦根舍因
C.赫爾巴特
D.韋特海默
12、馬克思認為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論聯系實際
B.做到因材施教
C.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D.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3、 “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須是內在于教育或通過教育過程去實現的目的”,并且教育無“過程之外”的目的。這一觀點屬于( )。
A.神學的教育目的論
B.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C.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D.教育無目的論
14、( )是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條的體現。
A.崇高的職業道德
B.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C.教育理論知識
D.文化科學知識
15、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是( )。
A.《大教學論》
B.《論演說家的培養》
C.《普通教育學》
D.《民本主義與教育》
16、發生在18世紀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的論爭,其實質是關于( )的論爭。
A.知識與能力
B.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
C.分科與綜合
D.知識與思想
17、德育方法中的說服法包括( )。
A.講解、談話、報告、參觀
B.講解、談話、討論、參觀
C.講解、談話、示范、參觀
D.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
18、教學中“拔苗助長”“陵節而施”違背了( )。
A.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
B.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規律
C.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規律
D.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
19、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 )。
A.備課
B.上課
C.作業的檢查與批改
D.課外輔導
20、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人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這一原則是( )。
A.教育的一致性原則
B.因材施教原則
C.導向原則
D.疏導原則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