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析】年級是學校開展各項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
2.× 【解析】德育過程是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學生品德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二者既相聯系,又相區別。
3.×【解析】測驗的難度是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題干所指是區分度。
4.×【解析】無論啟發式還是注入式都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兩種對立的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5.× 【解析】一定程度上潛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比顯課程的影響更大,因此,潛課程也是一種重要的課程類型。
6.× 【解析】民主的師生關系不能沒有嚴格要求,嚴格要求與民主平等是統一的。
7.× 【解析】教育目的是高度概括的、總體的,也是很具體的。
8.×【解析】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9.×【解析】教育與生產力的發展互相適應,在生產力許可的范圍內可以適當超前發展。
10.× 【解析】題干所指是道家的教育主張。
五、名詞解釋
1.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2.人力資本:是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
3.發展個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礎上,充分把人的差別性表現出來,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獨特性,實現生命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
4.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5.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
六、簡答題
1.學生特有的本質屬性有:
(1)學生是處于人生階段身心發展最迅速時期的人。
①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②學生發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轉變為現實性的條件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
2.(1)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教養,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2)內容是基礎的,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也注重思維力、判斷力等能力的發展和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的培養。
(3)基礎型課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課程,無論哪個學生都要學習。基礎型課程要求很嚴格,必須有嚴格的考試。
(4)基礎型課程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它隨學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1)它使個體的認識突破時空局限及個體直接經驗的局限,擴大了他們的認識范圍,贏得了認識的速度。
(2)使個體的身心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實現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
4.(1)鉆研教材。包括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
(2)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
(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包括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課題計劃、課時汁劃。
同類試題推薦:【5套】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學》深度押題試卷及答案
測試下,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