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題
21.最近發展區: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維果茨基把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
22.(P379)生師比:即學生與教師的比例,既能夠反映一個國家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情況,又是考查教育質量狀況的重要指標。
23.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24.價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價值傾向性發展上意欲達到的目的,內含對人的價值觀、生活觀、道義觀、審美觀、社會觀、世界觀等方面發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構和引領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審美意識、生活態度、社會傾向等方面所要達到的結果。
25.操行評定評價法:是評價者根據一定的標準和要求,通過平時對被評價者的觀察和了解,用書面語言描述的形式對被評價者品德發展的狀況做出評價的方法。
四、簡答題
26.(P20)
(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與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豹某種生活做準備的。
(2)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繼續不斷的增長,除此之外教育不應該有其他目的。
(3)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在其中要學習現實社會中所要求的基本態度、技能和知識。
(4)課程組織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
(5)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而非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而非領導者。
(6)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現、表現和體驗,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
27.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教育目的對實際教育活動所具有的作用。主要功能有:
(1)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任何社會的教育活動,都是通過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教育目的及其所具有的層次性,不僅內含對整體教育活動努力方向的指向性和結果要求,而且還含有對具體教育活動的具體規定性。
(2)對教育活動的調控功能。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會根據自身或人的發展需要對教育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一種重要手段,以便達到其自身發展的目的。
(3)對教育活動的評價功能。教育目的不僅是教育活動應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而且也是檢查評價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
28.(P74-77)
(I)以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為指導。
(2)適應與超越問題。
(3)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問題。
(4)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
29.學生的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越軌行為與違法行為兩類。學生的越軌行為主要是指違背教育習俗、教育規章的行為。學生的違法行為主要是指違背教育法律以及國家其他法律、法規的行為。當前,學生的失范行為尤其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校園暴力觸目驚心,欺侮現象日漸增多。
(2)青少年色情犯罪嚴重。
(3)青少年以侵犯財產為目的的越軌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學生違法行為的新傾向。
30.(P338)
(1)導向性原則。
(2)發展性原則。
(3)公平性原則。
(4)多樣性原則。
(5)可行性原則。
31.(P377-374)
(1)高度重視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戰略地位。
(2)教育改革的重點轉向提高教育質量。
(3)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4)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
(5)重視提高師資水平。
(6)教育公平漸成教育改革的主題。
五、論述題
32.(P44-45)人類的文化一旦產生,就成為外在于人的客觀存在,教育對于文化保存與發展的作用,構成了教育的文化正向功能。具體說來,表現在: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無論哪一類文化的保存,都離不開教育對人的培養。教育成為文化保存的主要手段。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它以文化為中介,客觀上起著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續功能有兩種方式:其一是縱向的文化傳承,表現為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其二是橫向的文化傳播,表現為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
(2)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教育進行文化選擇的標準通常是:首先,選擇有價值的文化精華,剔除文化糟粕,傳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統治階級的需要選擇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學生發展的需要選擇系統的、科學的、基本的文化,再對這些文化進行教育學意義的改造。教育的文化選擇形式總體上有吸收和排斥兩種。選擇文化是教育的應有之意。教育選擇文化不只是促進文化的發展和變遷,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選擇能力,以優秀的人類文化精華促進人的發展。教育的文化選擇過程,已經暗含了教育以“善”的標準對現實文化的批判,實現了對文化發展的正確引導。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從兩個方面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一方面,通過教育的交流活動,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另一方面,教育過程本身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對異域的文化進行判斷、選擇,對本土的文化進行變革、改造,進而整合成新的文化,促進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
(4)教育的文化創造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實現文化的創新。首先,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批判和融合,總是著眼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構建新的文化特質和體系,使文化得到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其次,教育直接生產新的文化。教師的科研活動、研究性教學、師生的創作、科研論文的指導與撰寫等都直接創造著新的文化。再次,教育創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33.(P314-315)
(1)診斷功能。
學生評價的診斷功能主要表現在通過評價能有效地判斷學生的發展狀況。具體而言,一是幫助學生及時客觀地了解其發展中的優勢、不足及存在的問題;二是能夠協助教師判斷教學目的實現的程度,并發現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表現方式和困難所在。從而,為教師和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的原因、尋求解決的方案和采用合理有效的對策提供依據。
(2)導向功能。
學生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所要完成的目標進行的價值判斷。因此,學生要獲得理想的評價,就必然要了解評價的標準和方式,并傾向于依據標準來調整其發展狀態,以期獲得好的效果。同時,教師也會采用此目標并將其有效地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這樣勢必對學生的發展起導向作用。
(3)發展功能。
學生評價的發展功.能是當代教育評價最為關注的問題。它是指評價應是基于以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的一種評價制度,其評價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以及評價結果的處理等都是為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服務的。而且,實施評價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強調學生評價的形成性作用。
(4)管理功能。
學生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客觀上能夠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狀況和發展水平給予鑒定并做出一定的區分,有益于高一級學校的選拔;同時.學生評價的結果也可作為評價教師工作質量的依據之一。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