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題
21.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
22.行動研究:是一種由實際工作者在現實情境中自主進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的一體化,使實際工作者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23.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后,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
24.學習壓力:學生在就學過程中所承受的來自環境的各種緊張刺激,以及學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上可測定、可評估的異常反應。
25.全民教育:(1)全民教育既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道德發展的需要。(2)全民教育是廣義的,它的范圍從學前教育到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教育不僅是插入更是產出,教育有各種傳送體系,包括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學校應當與豐富的學習環境結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項新的社會責任,贊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組織都要貫徹這一政策。
四、簡答題
26.(1)反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強調概念思辨的教育學,認為這種教育學對檢驗教育方法的優劣毫無用途。
(2)提倡把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運用于教育研究,從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學化”。
(3)把教育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就某一問題構成假設;根據假設制訂實驗計劃,進行實驗;將實驗結果應用于實際,以證明其正確性。
(4)認為教育實驗與心理實驗的差別在于心理實驗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而教育實驗則要在真正的學校環境和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
(5)主張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探索兒童心理發展過程的特點及其智力發展水平,用實驗數據作為改革學制、課程和教學方法的依據。
27.(1)社會主義一一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維護社會主義利益,為社會主義服務,一直是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我國教育目的反映出來的這一基本精神,明確了我國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一是明確了人才應有的基本素質,即德、智、體、美等方面。二是明確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發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質(德、智、體、美)形成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促進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賦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國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要加速科技進步并用科技進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就取決于整個民族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促進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觀念在內的社會的全面進步,就更需要整個民族素質的全面提高。
(4)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國教育的基本使命。培養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人才,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目的所體現的基本要求。
28.(P209-211)
(1)系統分析模式。強調以系統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系統的“輸入一產出”過程及系統的組成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組合,借此獲得最佳的教學設計方案。
(2)目標模式。又稱系統方法模式,呈直線型。其基本特點是強調教學目標的基點作用,它最接近教師的實際教學,即在課程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條件下,如何根據學生的初始狀態傳遞教學信息。這種模式設計過程系統性強,具體的設計步驟環環相扣,易于操作。
(3)過程模式。與目標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它的設計步驟是非直線型的,設計者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從整個設計過程的任何一個步驟起步,向前或向后。這一模式的基本特點是靈活、實用,教學設計人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有側重地設計教學方案。
29.(P286-288)
(1)班級組織的目標是使所有學生獲得發展。
(2)班級組織中師生之間是一種直接的、面對面的互動。
(3)情感是班級組織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紐帶。
(4)班級組織中的師與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
(5)班主任和教師的人格力量使班級活動得以有效開展。
30.(P320-322)
(1)明確測驗的目的。
(2)界定測驗試題的難度。
(3)確認測驗的可行性。
(4)提供測驗的評定標準。
31.(P387-393)
(1)從“學會生存”到“學會關心”。
(2)從科學主義、經濟主義到推崇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
(3)從國家主義教育到國際化教育。
(4)從階段性教育到終身教育。
五、論述題
32.(P219)
(1)指向性。教學策略的產生就是為了解決現實的教學問題,掌握特定的教學內容,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操作性。任何教學策略都是針對教學目標的每一具體要求而制定的,具有與之相對應的方法、技術和實施程序,它要轉化為教師與學生的具體行動。這就要求教學策略必須是可操作的。
(3)整體綜合性。教學策略包括教學活動的元認知過程、教學活動的調控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執行過程。這三個過程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彼此之間相互作用,每一個過程依據其他兩個過程而做相應的規定和變化。
(4)調控性。由于教學活動元認知過程的參與,因此教學策略具有調控的特性。它表現為主體能夠根據活動的要求,選擇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監控認知活動的進程,不斷取得和分析反饋信息,及時調控自己的認知過程,維持和修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
(5)靈活性。同一策略可以解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決相同的問題。這說明了教學策略具有靈活性。
(6)層次性。教學具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教學層次就有不同的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和方
法,也就有不同的教學策略。
33.(P337)
(1)促進發展性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
學生評價是在客觀描述評價對象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客觀描述可以分為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定性描述是對事物質的方面的分析與研究,定量描述是對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與研究,二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才能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從而提高學生評價的信度和效度。但是,傳統的學生評價試圖把復雜的教育現象簡化為數字,把豐富的質還原為量,把無法量化的內容排斥于評價系統之外,這樣勢必使評價存在局限,缺乏對學生成長的關注因此,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強調持續性描述,即成長記錄、全面、準確地描述學生的成長歷程,而這正是發展性學生評價的靈魂,也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構建與實施的必然追求。
(2)有效發揮學生評價的引領作用。
教育評價的基礎和核是價值判斷和價值引領。價值判斷是在客觀描述的基礎上,根據評價者的需要和愿望對客觀事物作出的評判,它是一種客觀性與主體性統一的活動。對于學生評價而言,評價者教師的教育價值觀是實施價值判斷的內在依據,也就是說,學生評價容易受教師個體的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實施,既充分表達了當代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使各種價值取向在教育評價中保持一種“合理的張力”,也以此引領教師的教育價值觀的重建,反思現實中的教育問題,實現教育評價的增值探索。
(3)完善人才的選拔方式。
教育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在客觀上能起到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發展狀況進行鑒定的作用。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變了以往把學科的學業考試分數當作評價人才、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的單一模式,運用綜合的評價方式選拔人才,從學科學習和基本素質兩大維度實行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選拔人才提供全面、豐富、具體的學生發展狀態的描述。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