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心理輔導。
2.[參考答案]
(1)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
(2)學習策略是有效學習所需要的;
(3)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過程的;
(4)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由規則和技能構成。
3.[參考答案]
(1)發現教學經過四個階段:①創造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和必須解決的問題;②促使學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③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④根據實際獲得的一些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引出結論。
(2)發現教學的四項原則:①教師要將學習情境和教材性質向學生解釋清楚;②要配合學生的經驗,適當組織教材;③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適當安排教材難度與邏輯順序;④確保材料的難度適中,以維持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
4.[參考答案]
認知派是美國教育心理學中與聯結派相對立的一個學派。這一學派從學習的內部過程著眼,對學習做出了與聯結派完全不同的解釋。認知派學習理論認為:
(1)學習并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造完形,形成認知結構;
(2)學習不是通過練習與強化形成的,而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的;
(3)學習不僅依賴于當前的刺激情境,而且也依賴于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
四、論述題
[參考答案]
我認為獎比罰好,原因如下:
(1)懲罰傳遞不該怎么做的信息,獎勵傳遞該怎么做的信息。
(2)必要的懲罰是需要的。學習是有紀律的活動,必要的約束與懲罰是為了維持秩序。懲罰不應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與求知欲。
(3)獎與罰應及時、公正,才能真正提高一個人的積極性。對該表揚的行為不及時進行表揚等于是批評這種行為;對做錯的同學不進行批評等于是表揚了這種行為;一網打盡對內向孩子的作用大于對外向孩子的作用;表揚對女生的作用大于對男生的作用;師生關系緊張時的批評,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造成雙方關系的對立;失去公正性的表揚與批評不起作用;過于頻繁地表揚某一個人會造成其在同學中的孤立。
(4)進行表揚與批評時,應注意個性差異。表揚與批評的作用在于個體對表揚與批評的認識,不應傷害到其他方面的積極性。
(5)內在動機。內在動機本身是一種自我獎賞,快樂學習是對掌握知識的快感,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最強的內在動機。
五、案例題
1.[參考答案]
應及時使用談話法對王強給予具體的指導。
(1)引導王強進行積極地歸因。維納把成就行為歸因于能力、努力、任務難易、運氣四個方面。根據王強的情況,由“他人很聰明”,可知他學習能力應該還是比較強。之所以“時而自我感覺還好,時而又感覺很差”,要引導他將原因歸于努力的時間還不夠,鼓勵他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日曝,三日寒。
(2)給王強設定具體、可實現的目標。動機強度=需要×期望×誘因。王強“現在自己想改變”,這說明他有學習的需要,但他前面“不好好學習,成績不好”,所以以前基礎不好;現在正是“高中二年級”,可能感到了學習的緊迫感。所以努力了一段之后,效果不明顯,動機強度就會下降。因此要針對這點,適當降低目標,針對他的實際學習能力,確定明確的、難度適宜的短期和長期的學習目標。使他能夠從成功的學習開始,體驗學習成功的經驗,獲得自我效能感,避免習得性無力感的嚴生。
(3)教師要對王強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關注,給予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針對“學習中情緒起伏不定”這一情況,對他取得的進步要適時鼓勵,促使王強努力學習,強化其學習動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對其放松,情緒低落時要適時指導,引導他走出低落情緒。指導其循序漸進,穩步提高。
(4)鼓勵王強學會自我競爭,鼓勵王強不斷提出新目標,不斷進步,力求發展,盡力做到“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也鼓勵他在班級內選取一個上進的同學作為榜樣,與自己做橫向比較,奮起直追,不斷激勵自己。
2.[參考答案]
(1)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其一,由于前任教師偏愛此生,當學生類似行為開始出現時,教師不忍心嚴厲制止,反而以學習成績的優秀來掩蓋其不良行為;其二,當教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只是通過呵斥、懲罰的方式去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而沒有對其掌握的正確行為方式進行強化。
(2)斯金納的新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許多行為具有操作性和工具性。這一理論強調行為方式的獲得主要是利用聯想式和操作式的條件反射,去進行直接的強化。通俗說就是當學生一旦有錯誤行為產生時,馬上停止其活動,讓他重復多次地去演練正確的行為。
(3)針對這一事例,這位任課教師研究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只要該生有擅自離座的行為出現,老師就要他回到座位上示范一次離座或講話前應怎樣做,在舉手數秒后,老師點名方可起立,然后再按照老師要求進行其他活動。如此強化訓練五到十次,估計過一段時間后,該生的錯誤行為會明顯減少,在離座及發言時都會舉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強化理論在幫助學生抗干擾而形成正確行為的成功一例。在運用強化理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行為時,一定要明確要改變的行為是什么,要強化形成的正確行為是什么,從而對其進行教育的“正性強化”。有的教師通過體罰、恐嚇、訓斥等非道德行為去強行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而非采取積極的“正性強化”,這只能產生“負性強化”,反而增加了錯誤行為的出現率。
歷年試題:
在線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