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36.(1)幫助中學生正確認識自己。①教師、家長應對其做出適當的評價與期望;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2)幫助中學生獲取積極的自我體驗。①尊重學生的人格;②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感。
(3)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控制力。①幫助學生通過實踐鍛煉其自我控制能力;②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與方法。
37.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他們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在他們看來,人的某種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于先前的這種學習行為與刺激強化之間建立起來的穩固聯系,而不斷強化則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按照這種觀點,任何學習行為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報償。由于行為派的強化理論過分強調引起學習行為的外部力量(外部強化),忽視甚至否定了人的學習行為的自覺性與主動性(自我強化),因而這一學習動機理論有較大的局限性。
38.(1)配合運用正例和反例。區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抽取事物的本質要素,拋棄事物的非本質要素。(2)正確運用變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觀材料或事例說明事物的本質屬性,即變換同類事物的非本質特征,以便突出本質特征。(3)科學地進行比較。在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確定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4)啟發學生進行自覺概括。不僅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而且要鼓勵他們主動解答問題。
39.組織策略是為了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方法有:(1)列提綱。列提綱時,先對材料進行系統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后,用簡要的語詞,按材料中的邏輯關系,寫下主要和次要觀點。(2)利用圖形。如系統結構圖、流程圖、模式或模型圖和網絡關系圖。(3)利用表格。如一覽表和雙向圖。
40.品德的實質: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它不是個體的先天稟賦,是通過后天學習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若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的偶然表現,則不能稱之為品德,只有經常地表現出一貫的規范行為,才標志著品德的形成。(3)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41.(1)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課程;(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6)小組心理輔導。
四、論述題
42.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是構成技能的兩個子系統,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區別
①活動對象不同。心智技能的活動對象是頭腦中的映象,不是客體本身,具有主觀性和抽象性,屬于觀念范疇,不具有相應的物質形式,看不見,摸不著。心智技能只能在大腦內借助于內部言語內潛地進行,只能通過難以覺察的映像變化來判斷其存在,具有隱藏性。操作技能屬于實際操作活動范疇,活動對象是物質的、具體的,表現為外顯的骨骼和肌肉操作,可以被觀察、被感知。
②活動結構不同。心智技能借助于內部語言實現,可以高度省略、簡縮,甚至難以覺察到其活動全部過程。操作技能是一系列動作的連鎖,不能省略。
③活動要求不同。心智技能要求學習者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操作技能要求學習者必須掌握一套刺激一反應聯結。
(2)二者的聯系
①操作技能常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據,心智技能形成經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基礎上,逐步脫離外部動作而借助于內部語言實現。
②心智技能往往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調節者,復雜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認知成分,需要學習者智力活動參與,手腦并用才能完成。
43.第一,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教師應給學生創造一個能支持或容忍標新立異或偏離常規思維者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給學生創造較為寬松的學習的心理環境。(2)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學生一定的權力和機會,讓有創造性的學生有時間、有機會于自己想干的事,為創造性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3)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應使考試真正成為選拔有能力、有創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試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應考慮如何測評創造性的問題。
第三,注意創造性個性的塑造。(1)保護好奇心。應接納學生任何奇特的問題,并贊許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創造活動的源動力,可以引發個體進行各種探索活動,應給予鼓勵和贊賞,不應忽視或譏諷。(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對學生所提問題,無論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態度接納他所提出的問題。對出現的錯誤不應全盤否定,更不應指責,應鼓勵學生正視并反思錯誤,引導學生嘗試新的探索,而不循規蹈矩。(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應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觀點,并盡量采取多種形式支持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事物。對平常問題的處理能提出超常見解者,教師應給予鼓勵。(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進行豐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規的答案。(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通過給學生介紹或引導閱讀文學家、藝術家或科學家傳記,或帶領其參觀各類創造性展覽、科學博物館,與有創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學生領略到創造者對人類的貢獻。
第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1)發散思維訓練。訓練發散思維的方法有多種,如用途擴散、結構擴散、方法擴散與形態擴散等。(2)推測與假設訓練。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對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學生深入思考,靈活應對。(3)自我設計訓練。這是一種靈活性較強的訓練課程,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及其識經驗,并要注意從活動中激發學生創造的積極性。(4)頭腦風暴訓練。通過集體討論,使思維相互撞擊,迸發火花,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相關試題: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