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B 1903年,美同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2.A 1903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3.D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4.C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作判斷時,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來的因素影響和干擾。
5.C教育心理學家們認為,教學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不僅關系到學生情感和社會性的發展,而且對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也有著直接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心理學看來,教學環境不僅是課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疇,也是學習過程研究和教學設計研究所不能忽視的重要內容。
6.A智慧技能,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7.D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8.D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9.D原有認識結構屬于主觀因素。
10.A 由于反映活動的形式不同,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
11.C言語直觀是在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通過學生對語言的物質形式的感知及對語義的理解而進行的一種直觀形式。
12.A上位學習,即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
13.C 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等都是常見的心智技能。
14.C 20世紀60年代初,由布魯納發起課程改革運動,自此,美國教育心理學逐漸重視探討教育過程和學生心理,重視教材、教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
15.B元認識策略包括三個方面:計劃策略、監視策略、調節策略等。
二、
1.ABCD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主要涉及敬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學風格等方面。
2.BD學生這一要素主要從兩方面影響教學過程:一是群體水平;二是個體差異。
3.ABC智力的群體差異包括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種族差異。
4.BCD教師指導、學習材料特性、媒體來源都屬于影響遷移的客觀因素。
5.ABCD斯金納認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有:強化、消退、懲罰、逃避條件作用和回避條件作用。
6.ACD廣義的學習特征的有: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相對持久性、有反復經驗引起。
7.ABD奧蘇泊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
8.BCD班杜拉在其動機理論中把強化分為三種: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
9.ACD學生間認知方式差異主要表現在場獨立與場依存、沉思型與沖動型、輻合型與發散型。
10.ABC學習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態度學習遷移、情感遷移、知識與技能遷移均屬于學習遷移。
特別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