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答題
1.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2.答: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的方法。(1)利用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隨意識記是一種沒有預定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識記。有意識記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識記,也是我們學習和識記的主要形式。(2)排除相互干擾。一般來說,前后所學的信息之間存在相互干擾。先前所學的信息對后面所學信息的干擾叫做前攝抑制,后面所學信息對前面所學信息的于擾叫做倒攝抑制。(3)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對篇幅短小或者有內在聯系的材料,可以采用整體識記,就是完整地一遍一遍地去識記,直到記牢為止;對于篇幅較
長,或者較難,或者缺乏內在聯系的材料可采用分段識記,即將材料分為若于部分或段落,先一段一段地識記,然后把它們整合為一個整體。(4)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進行復述和識記時,要盡可能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當前的學習活動中去,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果。多種感官的參與能有效地增強記憶。(5)復習形式多樣化。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復習,如將所學的知識再用實驗證明、寫成報告、做出總結、與人討論以及向別人講解等,這比單 調重復更有利于理解和記憶。(6)畫線。在閱讀過程,我們經常一邊看書一邊在書上勾勾畫畫,我們采用的就是畫線技術或策略。畫線是一種信息選擇的策略,也是復述的策略。畫線策略一般與圈點批注的方法一起使用。
3.答: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1)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性,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個體對道德規范行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認識,也缺乏情感體驗,行為主要受控于外在壓力(如獎懲),而不是內在的需要。依從則可能得到安全,否則將受到懲罰。可以說,處于依從階段的態度與品德,其水平較低,但卻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階段,是態度與品德建立的開端環節。(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認同實質上就是對榜樣的模仿,其出發點就是試圖與榜樣一致。與依從相此,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主體雖然對道德行為規范本身仍缺乏清楚而深刻的認識與體驗,但由于對榜樣的仰慕,在行為上就試圖與榜樣一致。認同的愿望越強烈,對榜樣的模仿就越主動,在困難面前就越能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和毅力。(3)內化。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六、論述題
1.答: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懲罰法、自我控制法等。(1)強化法。強化法用來培養新的適應行為。根據學習原理,一個行為發生后,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生。例如,一個學生不敢同老師說話,學習上遇到了疑難問題也沒有勇氣向老師求教,當他一旦敢于主動向老師請教,老師就給予表揚,并耐心解答問題,這個學生就能學會主動向老師請教的行為方式。
(2)代幣獎勵法。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當學生做出我們所期待的良好行為后,我們發給數量相當的代幣作為強化物。學生用代幣可以兌換有實際價值的獎勵物或活動。代幣獎勵的優點是:可使獎勵的數量與學生良好行為的數量、質量相適應,代幣不會像原始強化物那樣產生“飽”現象而使強化失效。(3)行為塑造法。行為塑造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有時候我們所期望的行為在某學生身上很少出現或很少完整地出現。此時我們可以依次強化那些漸趨目標的行為,直到合意行為的出現。例如,有人曾用行為塑造法讓一個緘默無語的孩子開口說話。(4)示范法。觀察、模仿教師呈示的范例或榜樣,是學生社會行為學習的重要方式。模仿學習的機制是替代強化。替代強化指學習者因榜樣受強化而使自己也間接受到強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幾種情況:輔導教師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電視、錄像,有關讀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5)懲罰法。懲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懲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撤銷一個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從理論指導來說,它是二種經過人本主義心理學改善過的行為改變技術。其好處是:強調學生個人責任感,增加了改善行為的練習時間。
2.從一名新教師成長為一名合格教師有一個過程,教師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所關注的問題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據教師的需要和不同時期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把教師的成長劃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等三個階段。第一,關注生存階段。處于這一階段一般是新教師,他們非常關注自己的生存適應性,都想成為一個良好的課堂管理者。第二,關注情境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關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課的內容,一般總是關心諸如班級的大小、時間的壓力和備課材料是否充分等與教學情境有關的問題。第三,關注學生階段。教師將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認識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需要,能否自覺關注學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長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師范教育培養新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補充,另一方面是通過實踐訓練提高在職教師。具體途徑有:第一,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觀摩可分為組織化觀摩和非組織化觀摩。通過觀摩分析,學習優秀教師駕馭專業知識,進行
教學管理,調動學生積極性等方面的教育機智和教學能力。第二,開展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5—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成錄像,課后再進行分析。第三,進行專門訓練。專家教師所具有的教學常規和教學策略是可以教給新教師的,新教師掌握這些知識后,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教學。第四,反思教學經驗。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或反思性教學,這是“一種思考教育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作出理性選擇并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
歷年真題:
山東省教師資格證中學考試真題試題及答案解析(07-2010年)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