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簡要解答題
1.簡述學習動機對學習的作用。
答:(1)學習動機能夠激發起適當的學習行為;
(2)學習動機能夠為學習行為定向;
(3)學習動機能夠維持學習行為。
2.根據班杜拉的理論,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有何影響?
答: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有多方面的影響:
(1)影響活動的選擇;
(2)影響努力的程度和堅持性,決定在困難面前的態度;
(3)影響活動時的情緒;
(4)影響完成學習任務。
3.簡述加涅對學習的分類。
答:加涅認為,學習的復雜程度是不一樣的,既有簡單的聯結學習,也有復雜的、高級的認知學習,學習由簡單到復雜分為以下八種類型:
(1)信號學習;(2)刺激——反應學習;(3)連鎖學習;(4)語言的聯合;
(5)辨別(或多重辨別)學習;(6)概念學習;(7)規則學習;(8)解決問題學習。
4.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
答:(1)現實地認識自我,承認自我,接受自我;
(2)對現實合乎常理地認識與反應,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觀念與行為;
(3)對挫折有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機制;
(4)行為方式與社會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規;
(5)正常健康的交往;
(6)統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續性。
六、論述題
試論促進學習正遷移的方法。
答:正遷移是指一種知識、技能對另一種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產生積極的形象,即起促進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習,正遷移的方法很多如:
1.要加強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由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知識的“骨干”是聯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產生學習正遷移。從而順 利的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2.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是影響學習正遷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學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發現新舊識技能問關系,這樣就有利于新舊知識技能間的正遷移。
3.在教學中必須提供應用知識,技能的機會,促使學生靈活應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進學習正遷移的有效方法。
七、案例分析題
1.考核知識點:道德品質的形成。
2.解答思路:
(1)此案例可以從道德品質的形成上來分析;
(2)張明作為一個中學學生,身體健康,但喜歡玎架,打完后知道不對,但改不了,說明從品德心理結構的四個要素,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上來說,他沒有達到統一。張明在對打架這個行為上,從道德認識上他能體會到打架不對,說明他能辨別行為的是非好壞善惡,但在道德情感上來說,他有所欠缺,沒有從心理上體驗到打架這個行為帶來厭惡感,相反可能他從打架上體會到了某種快感,導致他屢教不改,因此使得他知情意行不能統一。老師和家長可能也只是從道德認知上對張明進行批評教育,沒有從道德情感上予以感悟,因此雖然有所成效,但不能使張明改掉壞毛病;
(3)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道德品質由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構成,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聯系,但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只有當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成為穩定的、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它們就構成了道德動機,從而形成人的穩定的道德行為方式;
(4)對張明的教育應從情感人手,使他從心理上體會到打架的不對,對打架的行為產生厭惡感。道德情感是個人道德行為的內部驅動力之一,當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成為經常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就成為道德動機,才能導致道德行為的產生。
3.答題時注意: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試題推薦:
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