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知識點繁雜,還有很多易混淆的概念直接把人整的暈乎乎的,別著急,往下看,給大家整理了18大易混淆知識點,掌握了就少丟分,學起來吧!
一、課程計劃VS課程標準
課程計劃: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課程標準: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訂的有關某門學科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二、學科課程VS活動課程
學科課程:代表人物為赫爾巴特和斯賓塞,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
活動課程:代表人物為杜威,主要是學習直接經驗。
三、不平衡性VS個體差異性
不平衡性: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各方面是有快有慢,有早有晚的,因此,在教育中要抓住關鍵期,適時而教。
個體差異性:群體和群體間不同,每個學生間也不同,因此,在教育中要因材施教。
四、教材編寫方式:直線式VS螺旋式
直線式結構:各種知識在內容上均不重復的編排形式,強調知識內容不重復。
螺旋式結構:同一課題內容在教科書不同階段重復出現,強調知識在內容上重復出現,逐級深化。
五、壬寅學制VS癸卯學制
壬寅學制:我國最早頒布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癸卯學制:我國最早實施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六、遺傳VS個體主觀能動性VS學校教育
遺傳:人的身心發展前提和基礎。
個體主觀能動性:促進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七、顯性課程VS隱形課程
顯性課程:以直接、明顯的方式呈現,主要特征之一是有計劃性,最典型的為課程表里的課程。
隱性課程:形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個要素,如學校的物質環境、風氣、制度、人際關系等。
八、舊三中心VS新三中心
舊三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提出者為赫爾巴特。
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提出者為杜威。
九、感覺VS知覺
感覺:感覺強調個別屬性,如看到桌子上擺著一個蘋果,感覺就是“一個紅色的東西”。
知覺:知覺強調整體屬性,如看到桌子上擺著一個蘋果,知覺則是“這是一個蘋果”。
十、情緒VS情感
情緒:情緒的產生與自然需要有關,是任何動物一出生就有的,如喜、怒、哀、懼。
情感:情感的產生主要與社會性需要有關,是人類在社會生產時間中產生的,產生時間晚,例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愛國情感等。
十一、再現VS再認
再現:對不在眼前的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腦中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稱為回憶,強調重現舊事物。如:在考試時,遇到主觀題,在腦海中浮現出答案。
再認: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能識別出是以前經歷過的就是再認,強調當舊事物出現能認識。如:在考試時,能從選項中,選出正確在答案。
十二、思維定勢VS功能固著
思維定勢:堅持使用原有已證明有效的方法解決新問題的心理傾向。如,一個桌子有4個角,砍去1個角,一般人會認為還剩三個角。
功能固著:人們在知覺一個物體時,傾向于只從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認識它。如,叉子一般用來吃面,很少有人想到它還可以用來切水果。
十三、前攝抑制VS倒攝抑制
前攝抑制:先前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的回憶或再認產生的干擾,強調前對后。如英語初學者學單詞“Thank you”時,用漢語標注讀音“三克油”。
倒攝抑制:后來學習的材料對先前學習的材料的回憶或再認產生的干擾,強調后對前。如背誦一篇課文,背完后半段會忘了前半段。
十四、有意注意VS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稱隨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覺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十五、懲罰VS負強化
懲罰:給予一個厭惡刺激從而減少行為發生的頻率,考試不及格,挨批評。
負強化:擺脫厭惡刺激從而增加行為發生的頻率,如避免受懲罰,不闖紅燈遵守交通規則。
十六、泛化VS分化
泛化:對類似刺激作出相同反應,如小孩子害怕打針,一看到白衣服就害怕。
分化:辨別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怕狗,但是只怕藏獒之類可能會咬人的狗。
十七、班級VS班集體
班級: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最早使用“班級”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班級體:班集體是班級群體的高級形式,班集體的形成需要全班學生和班主任和各學科教師共同努力,強調心理層面上認可而組成,是班級的更高層次。
十八、診斷性評價VS形成性評價VS總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教學前,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能力發展的評價。
形成性評價:教學中, 確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口頭提問、小測驗、課堂提問。
總結性評價:教學后,檢驗學習結果、評定學習成績,期末考試、期中考試。
教師資格考試這18大易混淆概念一定要掌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