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科目二心理學部分,其中有四大常考的行為主義理論。這部分內容主要以客觀題的形式考察,偶爾考材料分析題,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方式為:心理學家+對應的心理實驗+得出的基本規律,重點在于理解其基本規律。
一、桑代克嘗試-錯誤說
實驗對象:迷籠+食物+饑餓的貓
實驗的大致過程:一只餓貓被關在他專門設計的實驗迷籠里,籠門緊閉,籠子附近放食物,籠內有一個開門的機關,碰到這個機關,籠門便會啟開。開始餓貓無法走出籠子,只是在里面亂碰亂撞,偶然一次碰到機關打開門便得以逃出吃到食物。經過多次嘗試錯誤,貓學會了碰機關以開籠門的行為。
基本規律: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實驗對象:狗+骨頭+鈴鐺
實驗的大致過程:
基本規律:
三、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操作性條件作用:主動的、有意識的行為
經典性條件作用:被動的、無意識的行為
實驗對象:斯金納箱子+饑餓的白鼠
實驗大致過程:在斯金納箱內設有特殊裝置——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在箱內放進一只饑餓的白鼠或鴿子,動物可在箱內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食物掉進箱子里的盤中,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
實驗規律:
補充:普雷馬克原則(祖母原則):用喜歡的活動強化不喜歡的活動,如做完作業可以去公園玩。
該理論在教育上的運用-程序教學(可能考簡答題),具體步驟為:
①小步驟進行;
②積極強化;
③及時反饋;
④自定步調學習;
⑤低錯誤率。
四、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
實驗對象:娃娃
實驗大致過程:兒童觀察成人攻擊娃娃的行為,之后也表現出同樣的行為,這是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的主要動機,三種來源:
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強化,關鍵詞:觀察別人行為。
替代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關鍵詞:榜樣被強化。
自我強化,對自己表現出想要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關鍵詞:自己對自己獎勵。
小試牛刀
小強不按時完成作業,媽媽就禁止他看動畫片,一旦按時完成就取消這一禁令, 隨后小強按時完成作業的次數增加了,這屬于(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自我強化
D.替代強化
教師資格心理學行為主義常考的四大理論,你都掌握了嗎?有任何備考疑問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