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發現這個現象的是瑞土心理學家皮亞杰,他把這種言語形態稱之為“自我中心言語”。
以后有許多心理學家[穆孝(M.Muchow)、卡茨(D.Katz)夫婦、麥卡蒂(D.McCarthy)、維果茨基、黃翼等]對皮亞杰的研究結果做了檢查性研究,雖然由于種種條件不同,結果互有出入,但學前期有自我中心言語現象存在,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問題在于怎樣正確理解自我中心言語這一現象。
皮亞杰認為:第一,自我中心言語是一種非社會性的言語,是兒童特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唯我思維)的表現;第二,自我中心言語和社會化言語是互相對立的,只有兒童到了七八歲時,自我中心言語才逐步消失,而讓位于社會化的言語。
維果茨基和蘇聯的一些心理學家都不同意皮亞杰的這種解釋。
維果茨基根據他的觀察和實驗所得的結果,認為:
(1)所謂自我中心言語也是社會性的言語,而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現;
(2)兒童在沒有交談者的情況下,才有自我中心言語,這實際上是思維的有聲表現,是一種言語的自我調節的機能;
(3)兒童在行動中遇到困難時,經常會出現自我中心言語,這實際上是思維的有聲表現,是一種言語的自我調節的機能。
因此,維果茨基認為:所謂自我中心言語,實質上,是由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中的一種過渡形態。這是人的言語發展中的一個新的質變,是真正人的意識的開始。
由此可見,自我中心言語和社會化言語不是對立的東西。學前晚期自我中心言語的下降,也不是意味著它的消失,而是意味著它向內部言語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