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過程也和任何心理過程一樣,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兒童的想象也和兒童的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一樣,是在教學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想象是一種純粹內部的機能,是自然成熟的。他們認為:兒童的想象是一種自然發展的過程,成人不應加以任何的干預,否則就會妨害兒童想象的發展。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一些研究證明:在小學兒童繪畫的時候,如果只是聽其自然地讓兒童隨便畫什么,那么,畫出來的圖畫常常在內容上和結構上都很貧乏。反之,如果在主試者的“干預”之下,事前加以指導,兒童繪畫的內容和結構就常常比較豐富而多樣。教師的經驗也證明:小學兒童在進行文藝寫作或模型制造等想象活動的時候,不能專靠所謂一時的“靈感”,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有關的知識技能。因為靈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產生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想象,這是發展兒童獨立思考能力、避免學習上形式主義傾向的重要條件。
1.豐富兒童的表象
想象的水平是依一個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數量和質量的情況為轉移的。對于同一事物,成人和兒童想象的廣度和深度都不一樣,這主要由于他們的表象的積累,即已有的知識經驗各不相同。例如,講到“人類祖先用石刀、石斧來從事勞動”這件歷史事實的時候,低年級兒童所能想象的內容是比較貧乏的,如“祖先”就是“爺爺”的形象,“石刀”就是石頭做的切菜刀等等。而一個成人所能想象的內容就豐富得多了。因此,在教學中,為要發展兒童的想象,首先應該根據兒童心理水平,通過實物、圖片或參觀等等,使兒童獲得足夠的有關的表象。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常常為了使兒童深切理解關于描寫“秋天”的詞句,帶領兒童到郊外觀賞秋天的景色,這種用意是值得學習的。
2.利用生動的言語描述
教師的言語是啟發兒童想象的重要因素。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帶有情感的言語,來描述兒童所要想象的事物的形象。例如,在講述歷史人物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冷淡地、死板地講一堆死的史實,而應該在兒童所能理解的范圍內,用生動的言語、恰當的表情,來描繪有關的史實,使兒童的想象活躍起來。
當然,教師必須注意:言語必須是兒童所能理解的,否則就毫無作用。實驗研究指出:詞只是在它能夠使過去知覺中那些與當前想象形象有關的成分活躍起來的時候,才能改變或充實想象的形象。如果學生在過去知覺中獲得的印象很貧乏,詞就不能促使想象的形象更為完善。
3.培養正確的、符合現實的想象
想象常常是直接和人的思想意識、個性品質相聯系的。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兒童正確的符合現實的想象。例如,在語文、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激發兒童熱愛祖國、準備將來更好地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崇高愿望,同時及時糾正兒童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或不良的愿望等等。
4.指導兒童閱讀文藝作品
文藝作品是培養兒童想象的最好的材料,因為文藝作品一般都是通過藝術的語言來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教師應該積極關心和指導兒童閱讀良好的、適合兒童水平的文藝讀物,借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