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期是指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這一時期,又稱學齡中期,大致相當于初中教育階段。
少年期的主要特點在于:這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也就是說,少年期具有過渡性。正如有的心理學著作所描述的那樣,在少年與成人的關系上,少年正處在“聽話的道德”向“平等的道德”過渡的階段。
兒童進入初中以來,表面看來,仍然以學習為主導活動,但是和小學時期比較起來,在學習活動的性質和內容上,都有本質不同的新的特點。
初中的學習和小學的學習比較起來,有許多不同之處。
首先,在學習的內容方面:中學學習的科目比起小學來有了很大的分化,學科的分類比以前顯著地增加了。以前的數學主要是算術,現在主要是代數和幾何;以前只有自然常識,現在有了歷史、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學。不但學科加多了,而且每一學科的內容比以前擴大和加深了。在學科的系統上,已經接近于科學體系。在學科的內容上,已經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常識,而是反映事物一般規律的、有系統的科學基本知識。在這樣的學習條件下,為了掌握有系統的科學規律,少年的抽象邏輯思維就迅速地發展起來。當然,在初中的各門學科中,抽象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學科抽象的程度比較大(如代數、幾何),有些學科抽象的程度比較小(如歷史、地理、生物),但是,少年要領會這些知識,都需要一定發展水平的抽象邏輯思維。
其次,在學習的方法方面:隨著各門學科的分化和學習內容的改變,學習的形式也有了新的變化。從中學開始,科任教師增多了,每個教師都要向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這就要求少年學會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同時,在學習方式方法上也和小學時期不一樣,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善于聽講,會記筆記,會按照教學的要求組織自己的智力活動,例如,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熟記教材等等。在課后,要求學生能獨立主動地完成作業,例如,做圖解、提要,分析綜合復雜的習題等等。這一切,就要求少年在學習上必須具有很大的獨立性、自覺性,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這一新的變化。
中學教師,特別是初中一年級的教師,應該認識到少年開始適應這些新的變化的時候,可能發生一定的問題和困難。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預先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少年更好地適應這些變化。事實證明:對于新的學習要求缺乏適當的準備,常常是少年學習成績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