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教學設計
第一節設置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及其意義
教學目標是預期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獲得的學習結果。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有助于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測量和評價、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指引學生學習等功能。
一、教學目標的分類
(一)認識目標
布盧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大領域。
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等六個層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階梯。
(二)情感目標
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而分為五個等級。
1.接受
包括三個水平:知覺有關刺激的存在;有主動接受的意愿;有選擇地注意。
2.反應
指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從中得到滿足。
3.形成價值觀念
包括三個水平:接受某種價值標準;偏愛某種價值標準;為某種價值標準做奉獻。
4.組織價值觀念系統
內分兩個水平:價值概念化;組成價值系統。
5.價值體系個性化
(三)動作技能目標
動作技能教學目標指預期教學后在學生動作技能方面所應達到的目標。
1.知覺
2.模仿
3.操作
4.準確
5.連貫
6.習慣化
三、教學目標的表述
(一)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是指用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的教學目標。行為目標的陳述具備三個要素。①具體目標。②產生條件。③行為標準。
(二)心理與行為相結合的目標
四、任務分析
任務分析指將教學目標逐級細分成彼此相聯的各種子目標的過程。
第二節組織教學過程
確定教學目標并進行任務分析之后,教師要組織教學過程中幾個基本要素,如教學事項、教學方法、教學媒體和材料以及教學情景等。
加涅指出,在教學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學事項。
一、教學事項
(一)引起學生注意
(二)提示教學目標
(三)喚起先前經驗
(四)呈現教學內容
(五)提供學習指導
(六)展現學習行為
(七)適時給予反饋
(八)評定學習結果
(九)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采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講解法;演示法;課堂問答;練習;指導法;討論法;實驗法;游戲;參觀法;實習作業。
三、教學媒體
一般來說,學校中的教學媒體包括:①非投影視覺輔助。②投影視覺輔助。③聽覺輔助。④視聽輔助。
選擇教學媒體時,教師要綜合權衡教學情景;學生學習特點;教學目標性質;以及教學媒體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戴爾(1946)從直接具體經驗到抽象經驗排列了11種媒體,構成一個經驗錐形。
四、課堂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環境包括課堂物理環境和課堂社會環境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