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學習動機
第一節學習動機概述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與結構
(一)動機及其功能
所謂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種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強化功能。
(二)學習動機及其基本結構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者相互作用形成學習的動機系統。
1.學習需要與內驅力
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習者的學習愿望或學習意向。
奧蘇伯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內驅力組成,即認知的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
2.學習期待與誘因
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
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學習期待是靜態的,而誘因是報考的,它將靜態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來說就是學習的誘因。
二、學習動機的種類
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分為高尚的與低級的動機。高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他主義,低級的學習動機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學習動機只來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三、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
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為中介,只有把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系。
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行為也好,則學習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學習動機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行為也不好,則學習效果差(負向一致)。學習動機強,學習積極性高,如果學習行為不好,其學習效果也不會好(負向不一致);相反,學習動機不強,如果學習行為好,其學習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決定學習活動的惟一條件。
第二節學習動機的理論
一、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由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
二、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
三、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四、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歸因理論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動發生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行為。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并把強化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強化;二是替代性強化;三是自我強化。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