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意義和標準
健康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幾方面。所謂心理健康,就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研究者歸納出心理健康的六條標準:①對現實的有效知覺。②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⑧自我調控能力。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⑤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⑥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二、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以下所列的中學生易產生的心理障礙,都屬于心理輔導與治療的適用范圍。
(一)焦慮癥
焦慮癥是以與客觀威脅不相適合的焦慮反應為特征的神經癥,這是將焦慮作為一種獨立的神經癥來看。
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是考試焦慮。
采用肌肉放松、系統脫敏方法,運用自助性認知矯正程序,指導學生在考試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對話,對于緩解學生的考試焦慮,都有較好的效果。
(二)抑郁癥
抑郁癥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焦慮是個人對緊張情境的最先反應。
抑郁癥的表現,一是情緒消極、悲傷、頹廢、淡漠,失去滿足感和生活的樂趣。二是消極的認識傾向。三是動機缺失。四是軀體上疲勞、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強迫癥
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
森田療法,采取"忍受痛苦,順其自然"的態度治療強迫行為的另一種有效的方法是"暴露與阻止反應"。
(四)恐怖癥
恐怖癥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非理性懼怕。可分為單純恐怖癥、廣場恐懼癥和社交恐怖癥。中學生中社交恐怖癥較多見。
系統脫敏法是治療恐怖癥的常用方法,使用這一方法最好要及時進行。
(五)人格障礙與人格缺陷
人格障礙是長期固定的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適當的壓力應對或問題解決方式所構成。
(六)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發育過程中不良適應,如過度手淫、迷戀黃色書刊、早戀、不當性游戲、輕度性別認同困難等,一般不屬性心理障礙。
(七)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包括神經性厭食、貪食和異食癖等,其中神經性厭食是一種由于節食不當而引起的嚴重體重失常。可采用行為療法、認知療法予以矯正。
(八)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包括失眠、過度思睡、睡行癥、夜驚、夢魘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來治療失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預防精神疾病、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的需要
(三)對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配合與補充
第二節心理評估
一、心理評估及其意義
(一)心理評估的含義
心理評估,指依據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搜集得來的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鑒,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并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心理評估既可采用標準化的方法,如各種心理測驗;也可以采用非標準化的方法,如評估性會談、觀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評估的兩種參考架構
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以正常學生(包括有輕、中度心理健康問題的正常學生)為主,因而心理評估的功能就不應只是進行心理癥狀學診斷或心理病理分類學診斷,而也應重視對學生發展潛能、自我實現程度的正向評定。現有的評估手段是在兩種參考架構的基礎上制定的:健康模式與疾病模式。
(三)心理評估的意義
1.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據。
2.檢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二、心理測驗
心理測驗是為心理評估搜集數量化資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測量的特征大體上可把心理測驗分成認知測驗和人格測驗。
三、評估性會談
會談是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基本方法。
(一)傾聽
(二)鼓勵
(三)詢問
(四)反映
(五)澄清
(六)面質
四、其他方法
(一)觀察法
1.項目檢核表
2.評定量表
3.軼事記錄
(二)自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