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認知學習按照從最簡單到最復雜的順序排列是:認知、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
2.D【解析】接受一發現,機械一有意義,這是劃分學習的兩個維度。這兩個維度之問不是彼此獨立的。接受學習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可以是機械的,也可以是有意義的。在這兩個維度之間可以有許多過渡形式。
3.C【解析】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比較容易,心理某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4.A【解析】每個游戲都有認知和情感兩種成分,其外部行為表現主要有語言和行動兩種。
5.A【解析】根據游戲規則的內隱或外顯,把游戲分為創造性和規則性游戲兩大類。
6.A【解析】游戲準備包括:(1)游戲時間;(2)游戲地點;(3)游戲材料;(4)經驗準備。
7.C【解析】略。
8.A【解析】一個概念可以從概念內涵、概念外延、概念內容、概念形式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9.C【解析】略。
10.A【解析】三水平是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
11.B【解析】幼兒的道德情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道德情感的原倫理狀態時期(0歲~1.5或2歲)、前道德情感時期(1.5或2歲~3或4歲)、他律性或尊奉性道德情感時期(4歲~6或7歲)。
12.C【解析】智力與創造能力二者的關系為: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創造能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創造能力;創造能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創造能力高的人必須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所以較高智商是創造能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創造能力的充分發揮,除智力之外,還需要有其他優良的因素作保證。
13.A【解析】幼兒創造性測量的一般原則:適用性原則與活動性原則。
14.D【解析】略。
15.B【解析】對應于教育目標的活動指導模式包括信息加工、社會交往、個人發展與行為訓練四種類型。
16.B【解析】陳鶴琴根據當時幼稚園各科教學相互孤立、相互脫節的現象提出了“整個教學法”,就是要把兒童所應該學的東西結合在一起,完整地、有系統地教授給兒童。
17.D【解析】《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規定: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在正常情況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時。
18.A【解析】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學”的教學原則,該原則貫穿了杜威的整個教學領域的各個方面。
19.D【解析】學前班是我國農村學前教育的主要形式,接收入學前一年的兒童,也可接收入小學前兩年的兒童,學前班是學齡前兒童的社區教育組織形式。
20.D【解析】親子互動的類型有拒絕型親子互動、支配型親子互動、過度保護型親子互動、服從型親子互動、矛盾型親子互動等。
21.A【解析】角色扮演法是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減少消極社會行為的有力手段。角色扮演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兒童在特設情景下的助人行為與日常行為中的親社會行為,并且提高兒童的助人動機,兒童的消極社會行為也有顯著下降,證明了角色扮演確為有效的訓練手法。
22.D【解析】語言法是幼兒教師最常用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即教師以語言為主要工具對兒童進行說教、指導勸說等,以達到相應的教育目的。
23.B【解析】略。
24.D【解析】幼兒園游戲可分為創造性游戲(包括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體育游戲、智力游戲、音樂游戲和娛樂游戲等。
25.C【解析】略。
26.B【解析】仍有哭泣等表現,但是少了反抗情緒,逐漸轉變為失望情緒。
27.C【解析】3~4歲正是幼兒的思維從直覺行動性向具體形象性發生質變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段幼兒處于幼兒園中班階段,因此答案選C。
28.C【解析】家長對于托兒所、幼兒園的心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第一階段——希求期(孩子初入園所):對孩子的不適應狀態感到憂慮;擔心孩子跟不上群體的發展水平;希望孩子能順利度過這個轉折期。②第二階段——忽略期:比較關心教師對兒童的評價,關注兒童在園所的表現,而較少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③第三階段——需求期:對嬰幼兒教育的關注程度呈上升趨勢,有接受教育指導的強烈愿望。
29.C【解析】家長學校旨在解答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疑問和難題。
30.D【解析】兒童游戲場創建于福州市黎明村。它是由村財政撥款的、建有各式大型益智玩具的游戲場。配有輔導員,負責兒童的管理、活動指導和安全工作。兒童可在家長帶領下,也可以獨自去活動。
二、簡答題
1.學前兒童常用的記憶策略主要包括:
(1)反復背誦或自我復述。年齡較小的幼兒,在識記過程中反復背誦以避免遺忘。有時,邊識記邊自言自語地說出記憶材料的名稱或內容。
(2)使記憶材料系統化。幼兒中期以后,能夠在記憶過程中自動對記憶材料加以整理,包括歸類、聯想等。
(3)間接的意義識記。年齡較大的幼兒,能夠對記憶材料進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組成的規律,以幫助記憶。
2.兒童概括的發生發展過程可以分三個階段:
(1)直觀的概括。兒童最初根據物體的最鮮明、最突出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顏色特征)進行概括。如兒童學會一個玩具的名稱后,會把這一名稱推廣到主要是同一顏色的另一物體上去,而顏色是直觀上最突出的特征。
(2)動作的概括。兒童學會了用物體進行各種動作,逐漸掌握各種物體的用途。例如,把船放下水去,扭動小井的搖把做提水桶的動作,在小亭子里找小狗等。兒童的這些動作,變成了具體的理解的行動。這種對實物包含著理解的行動是兒童概括方式的顯著改造。兒童不再根據顏色來概括各種不同的實物,而開始根據形狀來概括。
(3)語詞的概括。2歲左右,兒童開始能夠按照物體的某些比較穩定的主要特征進行概括,舍棄那些可變的次要特征。甚至當物體不在面前時,也能從概括的意義上選擇代表這種物體的詞。只有當兒童能夠借助語詞概括物體的一些具有穩定性的一般特征時,也就是語詞具有概括的意義時,才是概念性概括的產生。因此,直觀的概括是感知水平的概括,動作的概括是表象水平的概括,而語詞的概括才是思維水平的概括。
3.學前兒童高級情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道德感。3歲前的兒童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兒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個別行為的,往往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中班幼兒比較明顯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他們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大班幼兒對好與壞,好人和壞人,有鮮明的不同感情。
(2)美感。研究表明,新生兒已經傾向于注視端正的人臉,而不喜歡五官零亂顛倒的人臉。幼兒初期仍然主要是對顏色鮮明的東西產生美感。他們自發地喜歡相貌漂亮的小朋友,而不喜歡形狀丑惡的任何事物。同時,他們也能夠從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和美術作品中體驗到美,而且對美的評價標準也日漸提高,從而促進了美感的發展。
(3)理智感。對一般兒童來講,在5歲左右時,理智感已明顯地發展起來,突出表現在幼兒很喜歡提問題,并由于提問和得到滿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6歲幼兒喜愛進行各種智力游戲,或所謂“動腦筋”活動。
4.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1)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人的內在精神本性。
(2)人的發展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在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的延續,前一個階段并不阻礙后一個階段,而是后一個階段發展的基礎。
(3)兒童發展三段論,即由“自然兒童”出發,經由“人類兒童”,最終成為“神的兒童”。
(4)兒童的四種本能。第一為活動的本能;第二為認識的本能;第三為藝術的本能;第四為宗教的本能。
(5)教學即生活。對待家庭與教學時,福祿貝爾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6)福祿貝爾的教育方法:在游戲中獲得發展。
5.要成為蒙臺梭利學校的教師有四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第一,教師自己的專業修養要高,教學技術要精;第二,教師要細心地照管每一個兒童;第三,教師準備的教具教材要多,讓兒童自由玩弄、自由試驗;第四,教師要盡職盡責,熱愛兒童。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