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述題
1.【答案要點】教師是幼兒園環境創設中重要的人的要素,在環境創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準備環境。①讓環境蘊含目標;②讓幼兒感興趣,更使其增加興趣;③盡可能讓幼兒感到環境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師決定的。
(2)控制環境。教師控制環境的作用是指教師能利用環境來激發和保持幼兒的活動積極性,能幫助幼兒利用環境的條件來發展自己。
(3)調整環境。經常調整環境,使它保持適合幼兒發展的最佳狀態,是教師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對環境與幼兒的相互作用保持高度的敏感,最好每一天甚至每次活動后都重新審視一下環境,及時地通過調整來保持環境的發展性、教育性。
2.【答案要點】(1)環境的教育性。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它是根據幼兒園教育的目標及幼兒的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精心創設的。在幼兒園教育中,環境創設不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實現教育意圖的重要中介。
(2)環境的可控性。幼兒園環境與外界環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兒園內環境的構成處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上的精神和文化產品、各種兒童用品等在進入幼兒園時必須經過精心選擇;另一方面,教師根據教育的要求及幼兒的特點,有效地調控環境中的各種要素,維護環境的報考平衡,使之始終保持在最適合幼兒發展的狀態。
3.【答案要點】角色區中各種材料的放置要在幼兒的視線范圍內并便于幼兒取放。幼兒使用的服裝,最好掛在屏風的后面。其他各種材料要歸類放置,并能用材料的樣晶或圖片做出標記。配備材料時應考慮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背景,最好是幼兒曾經見到過的有關材料和用具。
在角色區中,只要空間允許,就應放置桌子,這樣更適合真正的和象征性的烹調活動、"家庭午餐"和小組活動。
【答案要點】幼兒園是社區當中的重要教育機構,它與社區的發展息息相關。幼兒園與社區之間應該密切溝通、聯系,互相補充,利用各自的優勢,共同搞好社區內的教育。
(1)爭取社區對幼兒園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幼兒園教育要充分利用社區的資源,調動社區對幼兒園教育的支持和幫助,共同協作辦好教育。這些做法打破了幼兒園封閉的教育模式,變封閉式為開放式的辦學、辦園,讓幼兒真正接觸社會,也讓社區融入教育孩子的行列,共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幼兒園以自身的教育優勢服務社區。與非正規的社區學前教育相比,幼兒園具有許多教育優勢,包括完備的硬件設施和環境、專業的師資力量、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內容和活動組織等。因此幼兒園在社區教育中處于核心地位,通過其示范性的教育工作帶動整個社區學前教育的發展。在這個重任下,幼兒園要以自身的教育優勢服務于社區,支持社區各項教育活動的開展。
5.【答案要點】(1)確定各活動區的空間位置。教師要根據本班活動室的面積和結構,依據活動區的設置原則,為每個活動區尋找一個最理想的位置。
(2)布置各活動區。按規劃好的空間,利用玩具柜、椅子、桌子、大型積木等將各區相對隔開,然后逐一進行布置。每個活動區可有醒目的標志,便于幼兒識別和掌握。同時,每個活動區的布置還要具有幼兒的特點,營造一個特殊的心理氛圍。
6.【答案要點】(1)美工區的功能:美工區的活動能夠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
(2)美工區的布置:美工區的地點選擇最好是靠近水池,有一塊易擦洗的地面。如果美工區有一個低矮的水池.幼兒就不必穿過教室,把顏料、紙屑等搞得到處都是。如果活動室內沒有自來水和水池,可以在室內放一個大桶,在活動開始前由幼兒或教師在桶里裝上水待用,并在水源附近放置一卷紙或毛巾用以擦手,并提供抹布用以擦桌子。
美工區需要有可供幼兒活動的平臺(如低矮、寬大的桌子、柜子頂層表面等)以及存放半成品或展示成品的地方。在美工區靠墻的一面最好配備一條帶有滑輪的晾衣繩,既便于晾曬、展示作品,也便于幼兒上下自由取放,不浪費空間。
美工區中小的分散的材料(如蠟筆、剪刀、水筆、曲別針等)可以放在一個干凈的塑料盒內,紙張最好放在分類架中,其他各種材料歸類存放并貼上標記,以便于幼兒尋找。
7.【答案要點】(1)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主要指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2)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是指幼兒園心理環境的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名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3)參與性原則。參與性原則強調幼兒園心理環境的設計過程是幼兒與保教人員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共同創設過程中應培養幼兒的主體意識。
(4)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包含兩方面的意義:①保教人員在設計幼兒園心理環境時要具有開放的心態;②設計幼兒園心理環境時應把大、小環境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環境系統。
8.【答案要點】(1)鼓勵和引導家長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幼兒園教育。家長參與是指家長通過不同的形式,參與幼兒園的一些教育教學活動,協助教師的工作,以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達到家庭與幼兒園的相互配合與協調一致。
(2)幼兒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調查表明,我國城鄉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不少錯誤觀念,通過與幼兒教師的溝通,家長能夠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促進幼兒更健康地成長。
四、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案例中的A、B兩位教師的觀點否認了幼兒園與家庭的緊密伙伴關系,否定了幼兒教師、家長均為幼兒的教育主體,其觀點是片面的、錯誤的。
家園合作是指幼兒園和家庭都把自己當作促進兒童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過幼兒園與家庭的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家園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家園合作有利于家長資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發展的第一個環境,家長與孩子之間特有的血緣關系、親情關系與經濟關系,使這種教育具有感染性、長期性和針對性。同時,幼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是幼兒園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讓家長用各自的專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可以使他們深層次地了解幼兒園、了解幼兒教育。
(2)家園配合一致,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教師、家長均作為孩子的教育者,是對幼兒實施促進發展教育的主體。幼兒園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充分重視并主動做好家園銜接工作,使幼兒園與家長在教育思想、原則、方法等方面取得統一認識,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園雙方配合一致,促進幼兒的健康和諧發展。
2.【答案要點】這一材料中的做法,違背了經濟性原則、幼兒參與性原則和發展適宜性原則。
(1)經濟性原則是指創設幼兒園環境應考慮不同的地區、不同園所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勤儉辦園。貫徹經濟性原則具體要做到少花錢,多辦事。
(2)幼兒參與性原則是指環境的創設過程是幼兒與教師共同合作、共同參與的過程。環境的創設過程應該是一個積極的教育過程,環境創設為的是培養幼兒的主體精神,發展幼兒的主體意識,培養幼兒的責任感。
(3)發展適宜性原則是指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從一般年齡特征來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兒在身心發展特點上的差異性是非常明顯的,其身心發展所需要的環境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年齡特征為其提供適宜的發展環境。
3.【答案要點】入園意味著孩子離開家庭,開始集體生活,剛開始自然會有許多不適應。絕大部分的新生在幼兒園都有郁悶、焦慮、緊張等情緒出現,可是他們又不懂得如何發泄自己的不滿,唯一的方式就是哭,通過哭鬧來緩解內心的分離焦慮,這是一種發泄內心情緒的方式。
一般來說,新生的分離焦慮情緒會持續1~2個星期。如果教師和家長妥善處理,孩子就會比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首先,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有發泄不安情緒的途徑,和孩子多談談幼兒園的新鮮事;其次,堅持送園,盡量不要隨意打亂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規律;最后,家長要多與孩子肌膚接觸,心理越安全,分離焦慮就越弱。
4.【答案要點】作為幼兒園教師,我會妥善處理這一情況:
(1)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園教育觀念的一致。造成大智經常打人的主要原因是受家長所謂的"正當防衛"論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先和家長溝通,取得認識上的一致。再共同分析大智的行為動機及其需要,制定適合他個體發展的目標、要求,保持教育的一致性,盡可能減少矛盾的教育方式所帶來的負面作用。
(2)轉移關注點,鼓勵進步。在大智出現無意識失控行為時,教師應該設法加以阻止,但決不斥責他,也不實施壓服教育,以免因自己的主觀臆斷而傷害他。然后,再找適當的機會,了解他的行為動機,耐心地告訴他同伴間的相處之道,暗示他努力改正缺點。當他稍有進步時,馬上予以表揚、鼓勵,讓他逐步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和信任。
(3)改善同伴關系,逐漸改掉不良習慣。改善同伴關系,能減少大智的焦慮情緒,也有利于他的進步。為此,不在同伴面前損害他的自尊心,注意挖掘他的"閃光點",有意識地樹立他在集體中的威信,讓同伴真正親近他、接納他。通過種種辦法,使他在和諧友好的氣氛中釋放焦慮的情緒,感受到集體生活的快樂。
5.【答案要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通過以上兩個場景的對比可以發現,對于幼兒來說,情境性運動場景更適合幼兒的需要。
情境性的環境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幼兒在一個個角色的支撐下置身于某一具體的情境中,他們會更樂意去參與運動,忽略恐懼,克服活動過程中的困難,使幼兒獲得更多的運動機會,增加幼兒與器械的互動,從而使幼兒的各種運動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由此證明,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組織幼兒一日活動的過程中要創設與幼兒年齡特點相適應的環境,才能促使幼兒獲得更好的發展。
6.【答案要點】幼兒園常見活動區一般包括角色區、建構區、美工區、圖書區、動植物區、音樂區、沙水區等。活動區的種類,應盡量滿足兒童認知、情感、社會性、語言、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需要。在以上的大框架制定以后,各班教師還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基本發展水平、階段性教育目標以及個別差異,擬訂本班區域設置的具體內容。因此,于老師的這種安排是合理可行的。
7.【答案要點】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園的組織缺乏對家長參觀的正確指導。
幼兒園教師要指導家長有目的地觀察孩子的活動細節并做記錄,以發現幼兒動作發展的水平及幼兒的性格特征等。然后與家長商定,回家后如何進行個別輔導。這樣可以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課程內容結合在一起,教師與家長共同計劃,對提高教育的整體效果起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