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分析
一般來說,在每年試卷中本章內容所占分值為2分左右。本章主要出現在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等客觀題題型中。
本章內容包括六節,分別為:
第一節 財務報告目標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
第三節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第四節 會計要素及其確認
第五節 會計計量
第六節 財務報告
第一節 財務報告目標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財務報告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
財務報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其中最主要的使用者是投資者,其他使用者的需要服從于對投資者的需要。
二、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在現代公司制下,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管理層是受委托人之托經營管理企業及其各項資產,負有受托責任。即企業管理層所經營管理的各項資產基本上均為投資者投入的資本(或者留存收益作為再投資)或者向債權人借入的資金所形成的,企業管理層有責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使用這些資產。因此,財務報告應當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有助于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責任以及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的規定,包括四個內容: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
一、會計主體
(一)會計主體的定義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二)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的關系(有可能出判斷題或選擇題)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具體表現形式:
1.非法人的合伙制企業,是會計主體,但未必是法人。
2.合并報表。母公司是一個法人,子公司也是一個法人,母子公司分別編制自己的會計報表,進行獨立的會計核算,但是還要編制第三套報表,即合并報表,就是把母公司和子公司看成一個整體。將母公司和子公司看作整體的一個集團不是法人,但是它形成了專門的會計主體。
3.公司下面的各個事業部和車間,各個事業部獨立核算時,成為一個會計主體,但是事業部不是法人,各個車間獨立核算時也是會計主體,但也不是法人。
4.各個分公司在獨立核算時,也是會計主體,但并不是法人。
二、持續經營
(一)定義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在持續經營假設下,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經營為前提。明確這一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政策和估計方法。只有設定企業是持續經營的,才能進行正常的會計處理。采用歷史成本計價、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計提折舊的方法等,都是基于企業是持續經營的。
(二)當企業的持續經營出現問題時如何處理
當企業的持續經營出現問題時,要啟用財務會計的另外一個系統,即破產清算會計。破產清算會計屬于是單獨的會計核算辦法。在財務報告附注中,要求說明企業的財務報告是否遵循持續經營假設,如果持續經營有問題,應該在財務報告中充分說明。
三、會計分期
(一)會計分期的定義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個首尾相接,間距相等的會計期間。
通常情況下,會計分期是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例如,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
在會計核算中的具體表現:權責發生制、待攤和預提、應收應付的做法都是基于會計分期假設。
(二)會計年度和中期報告的概念
通常情況下,會計年度是按公歷起訖日確定的。中期報告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在上市公司里面主要有兩類:一個是半年報,另一個是季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