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有7個考點:分別是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雙因素理論(赫茨伯格)、ERG 理論(奧爾德佛)、三重需要理論(麥克里蘭)、公平理論(亞當斯)、期望理論(弗魯姆)、強化理論。
一、需要層次(5個):人類需要的強度并不都是相等
1、理論內容
類別 | 名稱 | 內容 |
基本需要—主要靠外部條件或因素滿足 | 生理需要 | 食物、水、睡眠等 |
安全需要 | 身體安全(脫離危險的工作環境)、經濟安全(不解雇的承諾、舒適的退休計劃) | |
歸屬和愛的需要 | 情感、歸屬、被接納、友誼等需要,例如獲得友好和諧的同事 | |
高級需要—主要靠內在因素滿足 | 尊重的需要 | 內在尊重(自尊心、自主權、成就感等)、外在尊重(地位、認同、受重視等) |
自我實現需要 | 個人成長、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理想的需要 |
2、主要觀點
(1)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均有這五種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強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滿足的需要是行為的主要的激勵源,已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勵作用。
(3)五種需要層級(由下及上)越來越高,當下一層次的需要被合理地滿足后,個體才會追求上一層次的需要。
3、在管理上的應用
(1)管理者需要考慮員工不同層次的需要,并為每一層次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激勵措施 (2)管理者需要考慮每個員工的特殊需要。 要知道員工現在他的哪個層次需要占主導地位,從而為此需要滿足提供條件。
(3)組織用于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遞減的。員工低層次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公司仍以原來方式激勵員工,效果會很微弱;如果著眼于高層次需要,效果會更好。
4、評價(局限性)
(1)不十分可靠和準確:五種層次的需求并不嚴格呈階梯關系;
(2)較呆板和不靈活;
(3)不完全適用于復雜多變的實際環境;
二、雙因素理論(赫茨伯格)(2因素-激勵/保健因素理論)
1、理論內容
概念 | 具備 | 缺失 |
激勵因素:成就感、別人的認可、工作 本身、責任和晉升等因素 | 滿意 | 沒有滿意 |
保健因素:組織政策、監督方式、人際 關系、工作環境和工資等因素 | 沒有不滿 | 不滿 |
2、雙因素理論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聯系與區別
理論 | 雙因素理論 | 需要層次理論 |
區別 | 針對滿足這些需要的目標或誘因 | 針對人類的需求和動機 |
聯系 | 保健因素 | 相當于低級需要 |
激勵因素 | 相當于高級需要 |
3、在管理上應用
(1)注意讓員工滿意和防止員工不滿是兩回事;
(2)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騷,消除不滿,卻不一定能激勵員工;
(3)實踐應用:工作豐富化,即員工參與更多的工作規劃,自我監督工作進度。
三、ERG 理論(奧爾德佛)
1、理論內容
奧爾德佛對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 ERG 理論。
三需要 | 含義 | 對應的需要層次理論關系 |
生存需要 | 個體的生理需要和物質需要,或個體維持生存的物質條件 | 全部生理需要+部分安全需要 |
關系需要 | 個體維持重要人際關系的需要 | 部分安全需要+全部歸屬和愛的需要 +部分尊嚴需要 |
成長需要 | 個體追求自我發展的內在欲望 | 部分尊嚴需要+全部自我實現需要 |
2、獨特之處
ERG 理論并不只是簡單的把馬斯洛的五種需要簡化為三類:獨特之處包括:
(1)各種需要可以同時具有激勵作用;
(2)提出:“挫折-退化”觀點,即高層次需要不能得到滿足,對滿足低層次需要的欲望就會加強;
3、評價
(1)更加靈活變通,人們可以同時追求各層次需要,或在某些限制下,在各種需要間進行轉化;
(2)其變通性有助于說明文化、環境背景差異下,個體需要的差異(日本文化、西班牙文化就把關系需要排在生理需要之前)。
四、三重需要理論(麥克里蘭)
1、理論內容
成就需要 | 與工作績效之間有很高的相關。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只關心自己的工作業績,而不關心如何影響他人使其做出優秀的業績,他們自己可以干得很出色,但不一定也使別人干得出色。因此,他們可以是好職員,好的業務員,但不一定是好經理 |
權力需要 | 杰出的經理們往往都有較高的權力欲望 |
親和需要 | 在組織中容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易被人影響,因而在組織中充當被管理者的角色,出色的經理的親和需要相對較弱 |
五、公平理論(亞當斯)
1、理論內容
員工傾向于將自己的產出與投入的比率與他人(成為對照者)的產出與投入的比率相比較,來進行公平判斷。
(1)投入:員工所受的教育、資歷、工作經驗、忠誠和承諾、時間和努力、創造力、工作績效;
(2)產出:直接的工資和獎金、額外福利、工作安全;
(3)員工比較的是:對投入、產出的自我知覺,而非投入、產出的客觀衡量結果;
(4)不公平包括薪酬不足,即認為自己的產出/投入比過低,還包括報酬過度,即認為自己的產出/投入比過高。
2、員工通常會進行比較的角度
(1)縱向比較(組織內自我比較+組織外自我比較)
適合人群:薪資水準、教育水平比較低的員工
(2)橫向比較(組織內他人比較+ 組織外他人比較)
適合人群:薪資水準、教育水平比較高、視野較為開闊,依據的信息比較全面的員工
3、恢復公平的方法4+1
改變自己的投入或產出、改變對照者的投入或產出、改變對投入或產出的知覺、改變參照對象、辭職(比較常見)
六、期望理論(弗魯姆)
弗羅姆認為,人們之所以采取某種行動,如努力工作,是因為他覺得這種行為可以在一定概率上達到某種結果,并且這種結果可以帶來他認為重要的報酬。
1、理論內容
認為:動機是三種因素的產物,即:效價×期望×工具性=動機
(1)效價: 一個人需要多少報酬。即:個體對所獲報酬的偏好強度,是對個體得到報酬的愿望的數量表示。例如:如果一名員工強烈希望得到升職,這種升職需要就對他有有效價。
(2)期望: 個人對努力產生成功績效的概率估計。即:員工對努力工作能夠完成任務的信念強度。例如:員工覺得自己努力工作獲得晉升的可能性為 60%。
(3)工具性: 個人對績效與獲得報酬之間關系的估計。即:員工對一旦完成任務就可以獲得報酬的信念。如果報酬是以績效數據為基礎的,工具的估計值就會高;如果報酬決策是模糊的,工具的估計值就會低。
2、管理上應用
產生最強動機的組合是(三高),即:高的正效價、高期望和高工具性。
七、強化理論
1、理論內容
行為的結果對行為本身有強化作用,它是行為的主要的驅動因素,卻不是行為的唯一控制因素。
例如,雖然某員工工作很努力,績效很出色,但卻受到同事的嫉妒、疏遠、排擠,這時他反而會降低努力水平。
2、性質:一種行為主義觀點。
3、特點
(1)并不考慮人的內在心態,而注重行為和結果。
(2)并不是地道的動機激勵理論。
1、以下關于強化理論觀點說法錯誤的是( )。
A.行為的結果對行為本身有強化作用
B.強化理論不是地道的動機激勵理論
C.工作努力績效出色的員工,即使受到同事的嫉妒和排擠,也不會降低其努力水平
D.強化理論一種行為主義觀點
E.強化理論認為,行為的結果是行為的唯一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