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概念學習方式,又譯為學習風格,由美國學者哈伯特·塞倫(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
至今還沒有一個受到廣泛認同的學習方式定義。不同的定義在本質上有其共同點;第一,學習方式的實質是學習者喜歡的或經常使用的學習策略,反映了學習者對不同教學方式的偏愛以及學習傾向;第二,穩定而獨特是學習方式的本質屬性。穩定是指學習方式很少因學習內容、學習環境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獨特是指學習方式在學習者生理結構及其機能基礎上,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簡單說來,學習方式是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研究解決其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
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或實現學習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驟,其中某一特定步驟稱為學習方法。學習傾向包括學習情緒、態度、動機、堅持性以及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偏愛。
(一)接受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1.接受學習的概念
接受學習是指學生通過教師呈現的材料來掌握現成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接受學習中,所學的全部內容都是以確定的方式由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學生只需要把教師呈現給他的材料加以內化或組織,以納入到已形成的認知結構之中,以便在將來的某一時期運用它或把它再現出來。
在理解接受學習概念時,必須把接受學習與機械學習、接受學習與被動學習區別開來。
2.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
(二)研究性學習的日的與意義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性質是“學習”,而不是“研究”。
“研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人的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體活動中,兩者常常相輔相成、結伴而行。在我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強調“研究性學習”,是因為我們過去過多注重了“接受學習”,而忽略了“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
(三)接受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