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BC
【解析】學校教育是社會這個大系統中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
2. ABC
【解析】此題考查對中世紀西歐教育的掌握。
3.AB
【解析】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展,包括身高體重的增加、骨骼構造的變化、神經組織的變化等;二是心理的發展,包括認知和意向兩方面的發展。
4.A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遺傳的作用,美同心理學家格塞爾提出“成熟勢力說”,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身心發展的決定作用,并通過雙生子的爬梯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
5.A
【解析】此題考查人的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差異性。
6.C
【解析】我國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7.ABC
【解析】素質教育倡導建立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要求明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作用。
8 A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章第三條對教師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學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便第一次從法律上確認了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
9.ABCD
【解析】在新課程中,教師除一般的角色外,還擔任了一些新的角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資源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10.AB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在學校學習特殊性的表現,它包括:學生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學生所參加的是一種規范化的學習。
11. BCD
【解析】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2.BC
【解析】美國學者博比特對系統課程理論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拉爾夫。泰勒對課程理論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
13.AB
【解析】社會改造課程理論,主張把課程的重點放在現實社會問題、社會改造和社會活動計劃以及學生關心的社會問題上,代表人物有美國學者布萊梅爾德和巴西學者弗萊雷。
14.ABC
【解析】在我國,課程設計主要涉及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三個層次。
15.ABC
【解析】古羅馬昆體良在《論演說家的教育》中,提出了“理論、練習、模仿”的學習過程理論。
16.AB
【解析】此題考查實質教育論的代表人物。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和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是實質教育論的主要代表。
17.ABC
【解析】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第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第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形成思維能力。第三,鼓勵學生將知識創造性地用于實際。
18.ABCD
【解析】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9.ABCD
【解析】此題考查我國小學德育獨有的特點,與中學和大學德育相比,小學德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基礎性、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
20.ABCD
【解析】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21.AB
【解析】此題考查實現德育的基本途徑。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是實現德育的基本途徑。
22.ABCD
【解析】情感陶冶法主要是用教師自身的美、環境美、情景美和藝術美來感染和熏陶學生。
23.AB
【解析】貫徹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對學生提出要求要合理;督促學生認真切實執行。其中A項是督促學生認真執行這一要點里的內容,考查對細節知識的掌握。
24.ABCD
【解析】此題考查課外活動的特點。
25.AB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課外活動形式的分類。課外活動按活動的人數和規模可分為群眾性活動、小絹活動和個人活動三類。
26.ABCD
【解析】班主任是班級教師集體的組織者和靈魂;班主任是學生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保證各種影響協調一致的協調員;班主任是聯系班級與班級、班級與學校之間的紐帶。
27 .ABC
【解析】班集體的作用在于形成學生良好的集體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8.ABCD
【解析】此題綜合考查優等生的特點,既包括優點也涵蓋不足。
29.ABCD
【解析】教育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有效途徑,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可靠保證,繁榮教育科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
30.ABCD
【解析】此題考查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教育科學研究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客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教育性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最新試題:
歷年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