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
26.學習:是指通過主客觀相互作用,在主體頭腦內部積累經驗、構建心理結構以積極適應環境的過程。它可以通過行為或者行為潛能的持久的變化表現出來。
27.從眾:當個人與群體中多數人的意見或行為不一致時,會感到壓力,這時人們往往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而“隨大流”。即個體在群體壓力下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一致的意見或行為的現象。
28.個性: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也可以說,個性是一個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
29.定勢:是指由先前影響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識到的一種傾向性或心理準備狀態,它將支配人以同樣方式去對待同類后繼活動。
30.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指從已知信息中產生大量獨特新信息的一種能沿不同方向進行的思維形式。
四、簡答題
31.【答案要點】前蘇聯的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它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水平,還應該看到仍處于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
32.【答案要點】首先,動機與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即有動機,必有與之相伴隨的目的,反之亦然;其次,動機與目的又是有區別的,即作為活動動機的東西并不同時就是活動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動機與目的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
33.【答案要點】(1)教學評價具有導向的功能,能夠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
(2)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可以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
34.【答案要點】(1)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緒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35.【答案要點】當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知識觀: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相反,它會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
(2)學習觀: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學生觀: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五、論述題
36.【答案要點】認知方式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只是表現為學生對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種偏愛,主要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智力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響學習能否發生,而主要影響學習的速度、數量、鞏固程度和學習的遷移。
我們必須根據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與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切實做到因材施教:
(1)創設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組織形式。
(2)采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
(3)運用適應認知差異的教學手段。
國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師資格輔導,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一次過關!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