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判斷題
1.√【解析】隨著當代教育的發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2.X【解析】初中階段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期”。
3.√【解析】社會的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的性質,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
4.×【解析】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并不是單項傳輸過程,它需要學生積極地、富有創造性地參與。
5.×【解析】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學科的研究。
6.×【解析】在泰勒的課程原理和評價原理基礎上涉及的課程評價模式是目標評價模式。
7.x【解析】分組教學有其優點同時也有一些較嚴重的問題,見教學組織形式章節。
8.√【解析】德育的過程具有多端性是正確的。
9.√【解析】依據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模式進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兩難故事法。
10.√【解析】班級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學生,題千說法是正確的。
五、名詞解釋
1.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2.個人本位論:提出教育目的應當從受教育者的本性出發,認為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人,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增進他們的個人價值的教育觀念。
3.隱性課程:是指在學習環境,即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習得的非預期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這種環境就是非正式的、潛在的課程。
4.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5.教育(狹義):是指學校教育,是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是根據一定的社會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段)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展的人。
六、簡答題
1.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影響是:
(1)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知識的觀念;
(2)信息技術改變著人們關于學習和教育的觀念;
(3)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第三次飛躍提供了平臺。
2.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是: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3.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
(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揚教學民主。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