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階段性
B.順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補性
12、能對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發生影響的因素是( )。
A.科學技術
B.政治經濟制度
C.生產力
D.文化
13、在關于“什么是教育”的爭論中,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
A.赫爾巴特
B.杜威
C.斯賓塞
D.盧梭
14、特別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方法是( )。
A.講授法
B.談話法
C.討論法
D.實驗法
15、教師不得隨意宣揚學生的缺點,不得隨意私拆、毀棄學生的信件、日記等。因為學生有( )。
A.身心健康權
B.人身自由權
C.人格尊嚴
D.隱私權
16、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客觀要求所引起的需要與個體的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 )。
A.動力
B.前提
C.條件
D.基礎
17、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會對學生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體現了教師職業的( )。
A.示范者角色
B.授業解惑者角色
C.傳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8、實行雙軌學制的國家以( )為代表。
A.英國
B.美國
C.蘇聯
D.中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必須做到“兩個全面”,即( )。
A.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全面掃除青壯年文盲
B.全面進行教育改革,全面發展職業教育
C.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D.全面發展,面向全體
20、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 )。
A.學習動機
B.學習興趣
C.學習目的
D.學習內容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