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D 2.B 3.C 4.D 5.A 6.A 7.D 8.C 9.C
10.B 11.C 12.A 13.C 14.D 15.D
3.[解析] 教育目的不僅是教育活動應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也是檢查評價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
6.[解析]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7.[解析]從重心轉移的角度看,當代“教學”觀的變革主要體現為以下六大趨勢:(1)從重視教師向重視學生轉變;(2)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轉變;(3)從重視教法向重視學法轉變;(4)從重視認知向重視發展轉變;(5)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6)從重視繼承向重視創新轉變。
8.[解析]“標簽論”是英國社會學家貝克提出的理論,該理淪盛行于20世紀60年代。
10.[解析]班級組織的形成一般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第一階段:個人屬性之間的矛盾階段;(2)第二階段:團體要求與個人屬性之間的矛盾階段;(3)第三階段:團體要求架構內的矛盾。
11.[解析]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是以被評價對象自身某一時期的發展水平為標準。判斷其發展狀況的評價方法。
13.[解析]針對傳統教育使學校教育同兒童現實生活經驗相割裂的問題,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
生活的準備。
14.[解析]學生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通過使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以學生為評價對象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它是教育評價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學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師都必須實際操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既是教育評價的基礎和重點,也是學校教育評價的核心。
15.[解析] 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提出,始于l990年3月在泰國宗迪恩召開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
二、多項選擇題
16.CD 17.CDE 18.ABCDE 19.ABCD 20.ABE
17.[解析]師生關系在教育中的作用:(1)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2)師生關系是衡量教師和學生學校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3)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校園文化。因此,本題答案為CDE。
18.[解析]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了20世紀末教育發展的總目標: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要建設好一批重點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簡稱為“兩基”、“兩全”、“兩重”。
20.[解析]社會學在解釋學生失范行為時主要分為兩類研究取向:一類是“結構模式”,主要從社會結構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討;另一類是“過程模式”,主要從越軌的過程進行分析。其中,結構模式的種類最多,包括:“差異交往說”、“控制缺乏說”、“失范說”、“手段 目標說”、“亞文化群理論”;過程模式主要是以“標簽論”為代表。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