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詞解釋題
21.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以各自獨特的身份和地位通過教與學的直接交流活動而形成的多性質、多層次的關系體系。
22.班級組織:是一個有一定人數規模的學生集體,是學校行政根據一定的任務、按照一定的規章制度組織起來的有目標、有計劃地執行管理、教育職能的正式小群體。
23.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是指教育成為個體生活的需要,受教育過程是需要滿足的過程。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求知欲得到實現,獲得高層次的精神享受,并進而獲得自由和幸福。教育不僅使個體在受教育的當下獲得一種幸福的體驗,而且還培養人高尚的情趣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為享用終生創造條件。
24.教師的職業形象:是教師群體或個體在其職業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風貌和生存狀態與行為方式的整體反映。它既是社會對教師職業及其日常行為的一種總體性評價與概括性認識,也是教師群體內部或個體自身對其職業所持有的價值認識與情感認同。
25.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進行的,一般以學習內容的一個單元為評價點,采用及時的反饋和根據學生個體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矯正。
四、簡答題
26.(1)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具有質的規定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教育活動具有質的規定性。二是對教育對象的發展具有質的規定性,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方面規定了教育對象培養的社會傾向,另一方面規定了培養對象應有的基本素質。
(2)教育目的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
27.(1)該學制吸收了老解放區的經驗、l922年學制和蘇聯學制的合理因素,發揚了我國單軌學制的傳統,使各級各類學校互相銜接,保證了勞動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權利。
(2)職業教育在新學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體現了重視培養各種建設人才和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表現了我國學制向分支型學制方向的發展。
(3)重
試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