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P7)
(1)深化理論學習。
(2)典型示范引導。
(3)逼真的模擬訓練。
(4)知識轉化技能。
(5)理論聯系實際。
32.(P125)
(1)觀念、法制水準的學生觀,即原則的學生觀。這種學生觀念有相當于應當怎樣培養學生之類的目標的規定。
(2)一般水準的學生觀,即在接觸學生時具體反映出來的學生觀。教師在這個基礎上作出教育管理學生方法的選擇與開發。
(3)具體學生觀,即教師心底對每個學生的個別印象、想法或期待的學生觀,這是真心實意的學生觀。
33.(P251)
(1)用教育目標代替。
(2)含糊的教學目標。
(3)明確的行為目標。
34.(P295-296)
(1)先行組織者策略。
(2)概念形成策略。
(3)認知發展策略。
(4)隨機管理策略。
(5)自我管理策略。
(6)行為練習策略,又稱“直接教學”。
35.(P346-347)
(1)整體性。
(2)基礎性。
(3)內化性。
(4)綜合性。
五、論述題
36.(P38-40)
(1)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兒童的心理發展順序是:先發展形象思維,后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先發展機械記憶,后發展
意義記憶,先有高興、恐懼等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人在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無論是在生理心理
上,還是在行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別,但又是前后連續的。
(3)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②身心不同方面的發展的不平衡性。
(4)要適應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根據人的發展個別差異性的特點,教育者就應當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做
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37.(P262-264)加涅認為,構成教學過程有以下九個要素:
(1)引起學生注意。
引起學生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因素。要引起學生對學業的注意,通常有如下做法。
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②變化教學情境。
③結合學生的經驗,從已知到未知。教學內容應從學生的實際知識出發,轉入講解的主題。
(2)提出教學目標。
教師在引起學生注意之后,接著應對學生提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提出,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將要學習什么和怎樣進行學習。教師的教學目標,實際上就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有了目標之后,就可以避免在學習中迷失方向。
(3)喚起已有經驗。
在提出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心理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準備之后,教師進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喚起學生與學習新知識有關的已有經驗。任何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
(4)提供教材內容。
教師向學生提供教材內容,從教師方面來說,就是教會學生學習,從學生方面來說,就是運用他容量有限的短時記憶的知識與其長時記憶中的有關知識相結合,從而學到新知識,并將其輸入長時記憶中存儲起來。因此,以教材為中介所構成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始終是相互作用的,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
(5)指導學生學習。
(6)注意學習表現。
(7)適時給予反饋。
(8)評定學習結果。
這是指當一節課結束之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定。這種評定通常不用測試的方式進行,而主要是靠教師在結束教課時,憑自己的教學經驗,來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
(9)加強記憶與學習遷移指導。
教師教學生學習新知識,是教他善于運用記憶的規律以掌握所學知識,并將所學得的概念、原理原則,應用到實際中去,使學生學到舉一反三的能力,收到學習遷移的效果。
歷年真題:四川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A/B級)
考試資料:四川教師資格內部絕密考點 試題火拼30天 終極考題預測
最后“省考”一次過:2015年教師資格VIP班,濃縮高頻考點,帶你短時秒殺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