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P6)
2.C(P19)
3.B(P29)
4.D(P39-40)
5.D(P103)
6.C(P111)
7.B(P137-138)
8.B(P176)
9.B(P202)
10.B(P224)
11.B(P242)
12.D(P307)
13.B(P275-276)
14.C(P303)
15.D(P305)
16.B(P281)
17.A(P291)
18.A(P329)
19.C(P345)
20.B(P353)
1.[解析]加入情境的教育學,不是簡單的教育情境的附加,而是整個學科體系的變化,它由情境線索、理論線索和技術操作線索三個維度組成。它對教育理論與實踐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4.[解析]根據人的發(fā)展個別差異性的特點,教育者就應當深入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長善救失,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5.[解析]教育研究是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轉化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橋梁。在教育素養(yǎng)和教育效果之間,存在著一個加工處理與轉化的復雜過程,這個復雜的過程就是教育研究活動。
7.[解析]初中階段是指12~15歲左右的階段,被稱為學齡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發(fā)育期。這是兒童發(fā)展的一個高潮期,正確認識和了解這個時期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教育工作意義很大。
8.[解析]一個學校的社會氣氛,即校風,也是校內大多數人的一種習慣勢力,可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兩種。它是影響學校師生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11.[解析]教學大綱是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學科的教學目的、任務、教材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
14.[解析]課堂氣氛,是一種社會情感氣氛,主要指班集體的情緒狀態(tài)。它影響著群體的集體精神、群體的價值以及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內心世界。
15.[解析]日本廣島大學教授岡德雄把課堂上積極的氣氛稱為“支持型氣氛”,把消極的氣氛稱為“防衛(wèi)型氣氛”。
16.[解析]講授法,亦稱“口述教學法”,是教師通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數學方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四種方式。其優(yōu)點是教師有較充分的主動性,易于控制所傳遞的知識內容,可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系統連貫的知識。
18.[解析]學習活動總量是一個學生平均每天用于主干活動和輔助活動的學習時間及所完成的全部學習量。所謂學習量是學生所學習的一切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總和。
19.[解析]素質教育的問題,是基礎教育的核心問題。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而科學的系統工程。
二、多項選擇題
21.ACE(P19)
22.BCDE(P230-234)
23.ABDE(P222)
24.AB(P293-294)
25.ACE(P380)
23.[解析]學科課程的優(yōu)點是重視每門科學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這些特點非常有助于學生學習和鞏固基礎知識,也易于教師教授。學科課程的缺點是不重視相互聯系,造成和加深了學科的分離,不利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更多地關心學習結果,獲得現成知識,不關心學習過程、學習方法,不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發(fā)展;不重視或忽視學生的興趣和需要。
24.[解析]遠距離播放教學法主要有現場直播法和錄制播放法兩種。C、D兩項屬于課堂播放教學法,E項屬于機器考查成績法。
25.[解析]贊許、獎賞、表揚是獎勵的形式,它們可以用于個人,也可以用于集體。
三、名詞解釋題
26.(P82)教育預見能力:就是教育活動開始以前對教育對象的身心狀況.教育內容的適合性,各種影響因素的干擾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計能力。
27.(P221)學科課程:也稱“分科課程”,它是根據學校教育目標、教學規(guī)律和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發(fā)展水平,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們教學順序、教學時數和期限。
28.(P289)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有計劃地使學生處于一種類似真實的活動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綜合地對學生施加影響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29.(P336)學科滲透式。這是學法指導經常采用且效果較好的一種方式,是教師根據自己所教的學科滲透學習方法的一種學法指導方式。
30.(P372)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jié),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fā)展。
歷年真題:四川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A/B級)
試題推薦:2014四川《教育學A/B》命題預測卷匯總 6套《教育學A》專家命題卷
233網校“省考”一次過:2014教師資格VIP班,濃縮高頻考點,帶你短時秒殺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