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皮亞杰認為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是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 道德。
2.C解析:態度與品德的形成包括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其中處于第二階段的是認同。
3.A解析:前習俗水平包括兩個階段:一是懲罰服從取向階段;二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4.D 5.C
二、多項選擇題
1.ACE解析:道德情感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種:一是直覺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倫理的遭德情感。
2.BCD解析:缺乏義務感、責任感與羞恥感,也就無所謂品德的發展了。
三、填空題
1.道德觀念道德信念
2.兩難故事法
四、簡答題:
1.一般認為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對 于該定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2)態度不同于能力,盡管兩者都是內部傾向。
(3)態度是通過后天學*-7形成的,不是天生的。無論對人還是對事,各種態度都是通過個體 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變的。
2.(1)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即言行一致。這包括:①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②自我 意識增強;③道德行為*-7慣逐步鞏固;④品德結構更為完善。
(2)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這包括:①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②高中階段品 德發展趨向成熟。
五、論述題
1.無論應用什么策略,一種觀念要真正成為個人的道德價值觀,須經歷三個階段七個過程。 (1)選擇階段
第一,自由選擇。讓學生思考:“你認為你是從什么時候第一次產生這種想法的?”
第二,從多種可選范圍內選擇。讓學生思考:“在你產生這一想法之前,你經常考慮什么 事情?”
第三,充分考慮各種選擇的后果之后再進行選擇。讓學生思考:“每一種可供選擇途徑的后果 將會怎樣?”
(2)贊賞階段
第四,喜愛自己的選擇并感到滿意。讓學生考慮:“你為這一選擇感到高興嗎?”
第五,愿意公開承認自己的選擇。讓學生回答:“你會把你知道的選擇途徑告訴你的同學嗎?”
(3)行動
第六,按自己的選擇行事。教師可以對學生說:“我知道你贊成什么了,現在你能為它做些什 么呢?需要我幫忙嗎?”
第七,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加以重復。教師問學生:“你知道這一途徑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嗎?”個體只有從頭至尾地完成這一過程,才能真正具有某個穩定的價值觀念,也才能較持久 地指導行動。這整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賦值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