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與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群體凝聚力指群體對每一名成員的吸引力,它可以通過群體成員對群體的忠誠、責任感、榮譽感,成員之間的友誼感和志趣等來說明。
2.B解析:課堂結構就是由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組成的相對穩定的模式。
3.A解析:松散群體指的是成員間沒有共同活動的目的和內容。
4.B解析: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它會形成群體壓力,對學生的行為和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在群體壓力下,成員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這就是從眾。
5.B解析:不能遵守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不能正常與人交往,這就是明顯的存在問題,所以這種行為叫問題行為。
二、多項選擇題
1.AD解析:群體規范包括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和成文的正式規范。
2.ABD解析:人際排斥是交往雙方出現關系極不融洽、相互疏遠的現象,以認知失調、情感 沖突和行為對抗為特征。
3.ABD解析:C、E兩項不屬于結構創設。
三、填空題
1.班級規模班級的性質
2.參與式領導監督式領導
3.情境
4.松散群體聯合群體集體
5.凝聚力
四、名詞解釋
1.所謂課堂管理是指教師通過協調課堂內外的各種人際關系而有效地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2.所謂群體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會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進行活動且相互制約的人們的共同體。
五、簡答題
1.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教學、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及教師的情緒狀態便成為影響課堂氣氛的主要因素。
(1)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教學能力與教學方法的優劣直接影響課堂氣氛的好壞。
(2)教師的領導方式是教師用來行使權力與發揮其領導作用的行為方式。
(3)教師的積極情緒狀態往往會投射到學生身上,使教師與學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連結起來,從而在師生間產生共鳴性的情感反應,有利于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2.學生違反紀律的心理原因一般有四個:
(1)心理品質缺失。
(2)缺乏溝通或溝通不善。
(3)對紀律要求的理解尚未轉化為指導行動的信念。
(4)因成績下降而誘發違紀行為。
六、論述題
1.在對待問題行為的問題上,除采用說服教育、行為訓練的方法外,還可以采用如下課堂管理技巧,解決短暫性的課堂紀律問題。
(1)使用信號制止不良行為。在不良行為一旦被發現時,教師可用凝視、搖頭、小聲咳嗽等信號示意學生停止不良行為。
(2)鄰近控制。教師可走近違反紀律的學生,試站在他身旁,試用輕拍其背、輕敲桌面等方式給予提醒。
(3)提高學習興趣,提出與教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并及時給予鼓勵。(4)使用幽默。使用幽默糾正不良行為,沒有惡意,又不會讓學生反感。
(5)安排余暇。對反應較快的學生要給他安排令他感興趣的作業,不給他在課堂上因無事可干而產生違反紀律的機會。
(6)移除誘因。對分散學生注意力的書籍、玩物等可暫時拿掉,以消除誘因。對上課時愛在一起聊天玩耍的同學,可調離座位;對注意力易分散的學生,可安排在與教師臨近的位置,以便于控制。
(7)提出要求。為了維持課堂秩序,在必要時可公開提出要求來統一行動,但不要表現出訓斥、譴責、諷刺及侮辱性的批評。
除以上所提的技巧外,必要時還可以使用個別談話或懲罰等方法。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應該是對事不對人。教師對學生首先應予以尊重、愛護與關懷,幫助他們改正缺點,才能使學生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