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語言學是20世紀50~60年代興起的一門語言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主要是探討和研究語言產生、理解的心理活動中的有關現象、機制,以期從這個角度為深入理解人類本質開創一條新路。心理語言學自其產生之日起,便引起許多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的注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其研究的中心內容已幾經改變,從五六十年代的句法研究,到七八十年代的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研究等等。心理語言學發展的每一歷史進程,都與喬姆斯基的理論緊密相連。喬姆斯基理論的精髓在于他的“言語獲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簡稱LAD)。他認為兒童的大腦里有一種天生的“言語獲得裝置”。這是人類頭腦中固有的內在的語法規則。兒童運用這種普遍語法,就很容易理解別人的言語,從而掌握這種語言。
為了證明這種先天機制,喬姆斯基提出了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及表層結構(surface structure)和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等概念。所謂語言能力,就是指說話人和聽話人對于本族語的潛在的知識;而語言運用,則是這種能力的具體運用。語言運用并非語言能力的簡單反映,它涉及許多因素,特別是心理因素。如,有的人因為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心緒不好,會說出一些不合語法的話。關于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喬姆斯基認為,每個句子都有兩個結構層次──深層和表層。深層結構顯示基本的句法關系,決定句子的意思;表層結構則表示用于交際中的句子的形式,決定句子的語音。句子的深層結構通過轉換規則變為表層結構。喬姆斯基認為,通過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的理論,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聯系起來。如“約翰吃了蘋果”和“蘋果被約翰吃了”,表層結構不同,但深層結構卻相同。喬姆斯基把語言看成是句子的無限集合。所謂掌握語言,即聽懂和說出無限多句子的能力。句子的創造是有規則的,其一是短語結構規則,它與深層結構相聯系;其二是轉換規則,即把句子的深層結構轉換為表層結構的規則。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對心理學有著巨大影響,但他過分強調先天的作用則是我們不能完全接受的。